《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于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于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王玉婷

王玉婷(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对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项目教学法的学习模式引入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合作精神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一、基于任务导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涵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被纳入大学的基础课程体系,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实习及就业中要求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如何通过深入改革,形成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自身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我认为基于任务导向的本质如下:一是基础性和工作性。基础性要求学生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并将之运用于本专业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所以,该课程的教学重在实践,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性及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实践过程必须以提高学生基础和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基本要求(即工作性要求)。二是任务性。文化基础教学以任务为驱动,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练习,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在学习中要以实际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最终目标。

二、基于任务导向的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学习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又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2.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3.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学习个性无法发挥;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5.学生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几项教学改革:

1.教学环境的改变

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全部是在机房内上课,改变了以往一周内堂一周上机的上课环境。在机房里面全部用多媒体,教师可对学生的机器进行控制,而且一个机房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五十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管理,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接近1∶2,使得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以落实,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进行实际操作。

2.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学校在反复探讨与研究后,推陈出新,广泛实施了“双主教学模式”——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做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教师传授为主逐步转变为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二是由课堂讲授为主逐步转变为上机操作为主。教师以作业设计为主线,提炼教学知识点,将过程考核和社会考核纳入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学业考核中。所以近几年,计算机授课的老师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的形式,教师对每个小组得到的成果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内容的改变

为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点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原则。我们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讲稿、课件和实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实例越来越多,讲稿却越来越少,到了最后任课教师全部用实例,在机房内采取互动教学的形式讲授,原来教材仅成为参考资料。通过大量实例的教学练习,保证了学生“有事做、听得懂”,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位一体”的方式授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锻炼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很好地合作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我们结合“六位一体”授课模式,继续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总体要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要突出能力培养、突出职业实践技能、突出项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

虽然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改革已经有明确的教学体系改革和总体目标,但传统的教学资源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的需求,所以,必须加快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改革,构建一个新的课程资源体系,以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教材的研制开发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编写出一本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的教材以及教材配套的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三、基于任务导向的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特点

本项研究是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所做的,是基于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重视终身学习;重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重视课程内外经验的一致性;学习过程上,注重任务驱动的“项目导向”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学生为中心,注重团队式与服务式,教室与实训一体化”的学习;教学评估上重动手能力,重技能评价。

本项目研究有以下特点:

1.任务驱动

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

2.能力培养

掌握微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熟悉办公自动化的运行环境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会使用Internet的基本工具,进行信息浏览及电子邮件的收发,注重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同时,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以常用的办公实例为例,增加了数据库知识、常用抓图软件、常用绘图软件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储备能力。

3.对比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项目教学法对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进行授课,学期中和学期末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在对比实验中,注重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考核和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四、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导向教学准备需要斟酌

在任务导向教学中,教学准备直接决定着授课效果。教学准备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关注客观条件、学生状态等诸多因素。

2.在观念层面要防止“一刀切”

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区别,不要盲目引进任务项目。

3.在操作层面上要牢牢把握住根本

应用性实践既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种复杂的方法运用,必须坚持高职学生实践的最根本目的仍然是学习,要强调的是应用实践也是教学的内容,是职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

4.在教学层面要防止简单化

不能简单地把应用性实践与学生参与任务等同起来,将学生“自由放牧”。要更深层地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的角度来安排实践内容,将基于任务导向的项目课程和工作性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创新适应该实践的教学模式。

五、总结

任务导向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共性教育而轻个性的发展、重对传统的继承而轻对现实的突破和创新等现象,所以基于任务导向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6号文。

[2]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3]罗杰红杨伟明等高职“四层四段四驱”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146-149。

[4]于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6),102-105。

课题项目

山东省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主持人:邹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