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46例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乳腺导管扩张症46例的临床分析

谭达丛

谭达丛(金秀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来宾545700)

【关键词】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B

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ductectasia,MDE)又叫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导致的良性乳腺疾病[1]。其病程较长且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误诊和误治。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总结如下,旨在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治要点。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诊治的46例,均是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的女性患者,年龄20~56岁,其中35岁以上的30例(65.2%)。46例患者中5例未婚,41例已婚,其中37例为经产妇。病程10d~8年,1年以内者占75%。

1.2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乳房肿块,乳房局部疼痛和乳房溢液等。各表现的具体构成比见表1。

1.3辅助检查⑴B超检查:46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16例乳管呈放射性扩张,管壁回声增强,管腔部分呈密集点状弱回声;9例乳管呈囊肿型扩张,囊壁回声稍增厚和增强;10例为乳房实质性肿块,位于乳头附近,边界清楚,包膜较完整,病灶为均质低回声或偏强回声;4例为局限性回声增强,回声不均质。⑵钼靶X线:5例患者行钼靶X线检查,3例呈乳晕下均匀致密肿块阴影,边缘模糊与乳腺实质融合。⑶乳管造影:3例行乳管造影示乳管呈不同程度的柱状或囊状或扩张。⑷针吸细胞学检查:20例行穿刺或涂片细胞学检查,6例见淋巴细胞,10例见中性粒细胞,均未找到癌细胞。

1.4术前诊断术前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22例(47.8%)。误诊为乳腺癌6例,乳腺囊肿6例,乳管乳房炎性肿块5例,肿块待查7例。

2结果

46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单纯肿块切除术8例,乳段切除术或扩大乳段切除术33例,全乳切除术5例。术后经病理检查均明确诊断。3例术后局部复发,经二次切除及相应导管切除后治愈。术后均一期愈合。

3讨论

3.1病因和病理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主要病变是乳腺导管潴留性扩张,该病发病率较低,主要为中年妇女,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疾病的5%,易误诊和误治[2]。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生可能与先天性乳头畸形或发育不良、导管退行性变管壁松弛、肌上皮细胞收缩无力、腺体萎缩退化导致分泌物郁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国内外文献报告,本病与细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怀孕及哺乳、吸烟有关[3]。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理表现为乳晕区输乳管上皮细胞萎缩,分泌功能丧失等退行性变化。上皮细胞的碎屑及含脂性分泌物聚集、充满乳晕下输乳管使其扩张,管径可达3~5mm。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内淤滞的脂类物质分解后的产物可由管内渗出,刺激乳管周围组织引起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的剧烈炎症反应[4]。

3.2临床特点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体征常缺乏特征性,极易误诊。我们认为其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①多发于35~50岁左右的非哺乳期女性。本组资料中35岁以上的30例,占总例数的65.2%。②乳房肿块常为首发症状,肿块常位于乳晕圈内,急性期肿块较大且有触痛,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会逐渐缩小形成硬结。本组资料中28例(60.9%)表现有乳房肿块,且均位于乳晕区,部分有触痛。③部分患者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乳头溢液可为血性,乳白色和脓性溢液,以乳白色溢液为多,难以与乳腺乳头状瘤或导管癌相鉴别。我们认为,对于血性溢液患者应尽可能的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查找癌细胞以初步筛查乳腺癌。④急性期常有局部红肿疼痛,但少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可正常,抗生素疗效不明显。本组18例(39.1%)均无发热表现。⑤由于乳腺导管纤维增生和炎症反应,常致导管缩短和乳头回缩,可出现局部皮肤呈“橘皮样”变。本组12例局部皮肤改变的患者6例出现橘皮样”变。⑥同侧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但触痛不明显,可能与病程较长有关。本组中8例伴有同侧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病程均较长。⑦病程后期肿块软化而成脓肿,破溃后流出的脓液常伴有粉渣样物排出,少数患者久治不愈者可形成通向乳头孔的瘘管,应与急性乳腺炎和结核性乳腺炎相鉴别。本组中3例慢性患者局部形成瘘管后破溃,炎症反复,使得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加大。

3.3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前认为,乳管内视镜,导管造影检查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有效诊查方法。我们认为,针吸细胞学检查可用于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的初步鉴别手段。此外,X线钼靶、B超和近红外线等方法对于临床上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也有一定的帮助。本病确诊常需术中快速病理切片诊断,乳管扩张并伴有大量浆细胞浸润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临床上需与乳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纤维腺瘤和急性乳腺炎等鉴别。

3.4治疗与预后目前的研究均认为,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惟一彻底有效的方法[5]。患者应及时行局部肿块或乳腺区段切除,常用美蓝法区段切除,美蓝术前定位,准确率较高。术中应采用常规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根据病灶情况选择术式,如有感染者加引流术,精细缝合,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慢性瘘管有多个瘘口并与乳房皮肤严重粘连或乳房严重畸形者,可以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术。对于存在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在乳房病灶切除后多可自行消退。围手术期适当应用抗生素可以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范永斌,孙思敬.乳腺导管扩张症108例诊治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366-367.

[2]葛自新,尤其邑,王庆庆,等.乳腺导管瘘的外科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5):334-335.

[3]刘焕涛,孙靖中.乳腺导管扩张症[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展,2004,(7)3:142-143.

[4]宋文华,刘戈,马红丽.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治(附32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9):557-558.

[5]文坤明,程晓明,王正光.乳腺导管扩张症28例临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3):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