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胃癌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不同方法治疗胃癌的疗效分析

朱清科

朱清科(湖北省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448124)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125-04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确诊而又不适宜手术知情同意病例隨机分为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组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五年访,中西医结合组治疗五年生存率88.46%,优于其他两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隨防五年,疗效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确诊而又不适宜手术知情同意病例隨机分为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组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五年访,中西医结合组治疗五年生存率88.46%,优于其他两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隨防五年,疗效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Curativeeffectanalysisofdifferentmethodsintreatmentofgastriccancer

JingmenDuodaoPeople'sHospitalofHubeiprovinceZhuQingke44812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gastriccancermethodsandcurativeeffect.Methodtodiagnosis.Withoutproperoperationinformedconsentwererandomlypidedintowesternm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hethreegroupsweretreated,observationcurativeeffect.Resultsoffiveyearfollow-up.WMgroupfiveyearssurvivalrateof88.46%,betterthantheothertwogroups.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gastriccancerwithfiveyears,thecurativeeffectissatisfied,itisworthyof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gastriccancerwith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消化道肿瘤死亡率第一位,一般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以50~70岁为最多见。老年人胃癌的检出率为0.98%[1],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目前手术治疗取得令人滿意的疗效,但对不适宜手术或不愿意手术治疗的病例仍是束手无策。恶性肿瘤是世界医学界的顽症,国人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化疗己经取得可喜的疗效,而无人有勇气敢于报道,总以错诊或误诊而解释其结果。现对我院2006年l月至2011年l月收治不适宜或不愿意手术治疗的己确诊早期胃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隨防五年疗效滿意,现将初步结果斗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病例经两次以上病理检查,由三家以上三甲医院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116例,男98例,女18例,年令57—79岁,其中高分化腺癌78例,中分化腺癌24例,低分化腺癌14例均为腺癌[2]。不适宜或不愿意手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隨机分为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组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

1.2排除标准经排查CT检查癌细胞转移、心、肝、肾功能不全病例。

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在性别、年龄、分型等均无差异(P﹤0.05)

1.3方法

1.3.1西医组第一天奥沙利铂(恒瑞制药)1g静滴,卡培他滨(上海罗氏公司)口服200mg餐后半小时内用水吞服,bid14天为一疗程,休息l周[3]。

1.3.2中医组

太子参、穿山甲、炙鳖甲、天龙、薏苡仁、芡实、梅花、佛手、野葡萄藤、藤藜根、菝葜、芥菜花、双莲三黄四香汤、四合方等。临症加减:呕吐加半夏,消化不良加生山楂、鸡内金、陈皮。

1.3.3中西医结合组通过一个疗程的西医组疗治疗后,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基本方同中

医组处方;加强营养,高优质蛋白饮食如甲鱼,海参等,中医传统概念禁食黄鱼。

1.4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理想治愈:临床症状消失,5年生存。

无效:1年临床症状不消失而加重,癌细胞扩散或转移、死亡

1.5统计学方法分别统计3组患者6个月、1、2、3、5年生存率,应用χ2检验。

2结果

胃癌三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生存例数

例数(6个月)(1年)(2年)(3年)(5年)理想治愈(%)

西医组20200000

中医组441820000

中西医组5250484646464688.46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五年生存率88.46%,优于其他二组(P﹤0.01)

典型病例:李某男79岁2006年2月感觉胃部不适而突然呕血,经二次胃镜检查同时取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分别在本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肿瘤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龙华医院均诊断为胃高分化腺癌见下图:

病理活检

片号:20060898(2006年2月10日)胃黏膜组织,大部区域为增生的不规则的腺体,细胞有异型,个别细胞似浸润黏膜肌。(胃底活检)

片号:20061180(2006年2月20日)胃黏膜慢性炎,小区域细胞呈明显增生。(胃体活检)

片号:20067886(2006年10月20日)胃黏膜慢性炎(胃底活检)

该患者在二十七年前因食管肿瘤手术,胃己提到胸腔,手术难度很大。予以西药化疗药治疗一疗程。.患者疲备无力,四肢及面部黑如墨染,病人拒绝西医化疗而要求中医治疗。.经服中药及营养支持疗法二个月,体重增加3公斤,体力恢复,自已能骑自行车外出如常人.经同一医生胃镜检查原胃癌部位呈一般慢性炎症表现。至今隨访该患者一切如常。

3讨论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全国平均年死亡率为16/10万人口,高发区达60/10万人口.在国外,胃癌死亡率在不同人种中,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发病率较高的地区是日本,南非和东欧,我国也是胃癌高发地区。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是工业化国家),但仍是因癌症而死亡的第2大原因。美国的文献报道[2],30年代的胃癌主要发生于胃远侧(胃窦、胃体),30年代~80年代胃癌发病率的降低是远侧胃癌减少的结果。自1976年以来,流行病学和随访结果表明:远侧胃癌发病减少的同时,近侧胃及胃、食管连接处的腺癌却不断增多,其增长速度高于包括黑色素瘤和肺癌在内的任何其他癌,这种发现提示近侧与远侧胃癌的发病机理可能存在某种差异。近年来发现了ras,c_myc,c_erbB2,P53,nm23等消化系肿瘤癌基因标志[3],他们有的可出现于各种肿瘤,表现为普遍性,有的则只限于个别肿瘤或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标志,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某种联系。

ras基因是最早被确定由突变方式被激活的细胞癌基因,胃癌组织中总的ras基因突变率为38.1%,p53作为抑癌基因,是细胞增殖的调控因子,与人类消化道肿瘤发生关系密切,胃癌p5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约为50%~57%[4],胃癌转移者有83%发生p53基因突变[5]。C_myc,C_myc基因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处于低表达状态(可能与正常胃粘膜的增殖与修复有关),而癌前病变中则有较高的表达率,并随病变的进展呈上升趋势,提示连续观察胃粘膜异型增生病变组织中C_myc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对病变进展的监测有指导意义[6]。进展期胃癌进行检测发现C_erbB2表达率达40.9%[7]。Rb基因-经典的抑癌基因,基因的失活参与某一类肿瘤的发生与发展[8]。nm23是新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瘤细胞转染该基因后转移潜力下降.实验研究发现,nm23的产物能促使微管聚合,对抗mtsl基因产物的作用,两者共同调节细胞微管的聚合状态,改变细胞的粘着能力和迁移能力。nm23与胃癌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它p53共同介导癌细胞的转移,发生转移的胃癌呈现明显的nm23低表达[9]。

胃癌的病因和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为多因素所致,是一多阶段的过程,各种致病因子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癌变的不同阶段,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起始阶段,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通过其独特的组织学途径引起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胃酸分泌的改变,在各种环境因素和宿主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导致胃癌的发生[10]。

本文对己确诊早期胃癌不适宜或不愿意手术治疗的52病例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随防五年疗效满意。

首先采用西医组治疗方案化疗一疗程,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也造成很大伤害,奥沙利铂为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作用,为三代铂类化合物,在顺铂耐药的肿瘤治疗中其仍然有效[11-12]。通过与DNA上G共价结合形成链间交联,以达到阻止DNA复制和转录,进而诱发肿瘤细胞凋亡。奥沙利铂中的DACH取代了CDDP(顺铂)氰基,耐药性明显优于后者。予130mg/m2持续静脉滴注2h,可使血浆中总铂峰值达到(5.1±8.0)mg/(ml•h)。输液结束50%铂与血红细胞结合;余存在于血浆中,25%呈游离状态,75%与蛋白质结合。给药5d后与蛋白质结合铂达95%。该药清除半衰期约40h,约50%给药48h后由尿排出;由粪便排出少,给药10d后仅5%由粪便排出[11-12]。以其高效、低毒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临床应用奥沙利铂对骨髓抑制作用较轻,但相对精神类毒性明显较强,应对剂量进行控制和使用预防类药品[13]。由于本品在消化系统毒性,如恶心、呕吐,应给予预防性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

中医认为癌症为瘀结而成,治法为扶正散结破癥,在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和抗过敏的基础上软坚散结,破瘀消癥辨证施治。但在化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逐步恢复患者体质,外邪内伤导致瘀血等病理产物出现。辨证施治,祛瘀生新、理气止痛的活血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全方扶正散结、泻火燥湿、解毒杀虫、补中益气、脱毒生肌,《医学衷中参西录》表明:敛阴潜阳、软坚散结、破癖、积聚而窜,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立见功能。

加强营养,优质高蛋白饮食,如甲鱼,海参等,是癌症患者的支持疗法[14-20]。营养与肿瘤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营养好的自发性肿瘤生长更快,而蛋白质营养低下者肿瘤生长降低,认为改善营养状况可刺激肿瘤生长等;但大多数实验显示,蛋白质能增强病人体质,并且增强对肿瘤及治疗的耐受性[17-20]。美AHME等认为营养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使病人营养平衡,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治疗成功,并能承受癌症的严峻考验。还没有确实的证据表明,任何营养素的减少,或过多为人类癌症的治疗起有利作用。所以营养作用对癌症治疗有支持性、辅助性、决定性三个方面的作用[17-20]。在化疗对癌细胞严重杀伤后癌细胞无力再吸收营养而正常细胞正急需营养的同时,应该尽一切努力使病人经口摄取适当优质高蛋白质的饮食,滿足正常细胞正的急需达到平衡营养、恢复和增强体质,是癌症患者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美国的统计结果显示:浸及全胃的弥散型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5%[21];本文对不适宜或不愿意手术治疗的己确诊早期胃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五年隨访生存率88.46%,疗效满意,但因例数太少,仍需大量病例的观察。

参考文献

[1]姚希贤.临床消化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69.

[2]ThomasRebeccaM,SobinLeslieH.GastrointestinalCancer.Cancer,1995;75(Suppl):154-170

[3]王俊茹,邓国仁,刘为纹,等.ras癌基因第12密码子点突变和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5;15(3):133-135.

[4]TakashiM,ChoitsuS,ToshiyaS,etal.P53Genemutationsinhumangastriccancer:wild_typeP53butnotmutantP53suppressesgrowthofhumangastriccancercells.CancerRes,1992;52(16):4335-4341.

[5]罗元辉,房殿春,鲁荣,等.胃癌组织P53蛋白产物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免疫学杂志,1995;11(3):179-181.

[6]米建强,沈铭昌.C_myc原癌基因产物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中国肿瘤临床,1995;22(10):702-705

[7]陈远存,叶锋,陈大桃.胃癌C_erbB2癌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中华消化杂志,1993;13(4):208-210.

[8]吕有勇.多基因变异与胃粘膜细胞癌变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1996;16(1):9-13.

[9]张声,叶圣华,林华.P53过表达和nm23低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探讨.中华肿瘤杂志,1995;17(6):418-420

[10]蔡洪培2006年消化系统肿瘤新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

[11]付朝江,崔明,莫平.奥沙利铂联合5-Fu、LV方案治疗结直肠癌52例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1):48.

[12]汪晓洁,寿涛,陈雪丹.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卵巢癌30例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5):491.

[13]何志高,鲍思蔚,翟晓波,等.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5-Fu/LV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荟萃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14):1299.

[14]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

[15]李飞,方剂学(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编写组,中药大辞典(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7月.

[17][美]AHMEJEJRK疾病与饮食,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55--71.

[18]顾景范,邵继智.临床营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427--445.

[19]黄承钰主编.医学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0]蔡东联主编.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1]NanusDM,KelsenDP,NiedzwieckiD,etal.Flowcytometryasapredictiveindicatorinpatientswithoperablegastriccancer.JClinOncol,1989;7(9):11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