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语用策略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3

高职院校辅导员语用策略探微

陈晓平

陈晓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摘要】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广大在校学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执行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高职学生对辅导员有了更高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期望。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人们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提高尤为重要。而依据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同群体的语言运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本文试图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这样一个特定群体的语用策略,以期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语用策略高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011-02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骨干力量,作为连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极为密切,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运用语言去交流,对辅导员工作中语用策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注重对辅导员语言使用能力的训练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辅导员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

根据由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课部唐亚琴老师主持的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个别教育中的角色认知与语用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现在的高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有了新的角色期望,有66.3%的高职学生希望辅导员扮演朋友角色,而只有7.1%的高职学生希望辅导员是老师角色。与此同时,在对优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上,65.2%的高职学生认为优秀的辅导员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朋友;只有7.0%的高职学生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日常管理者。由此可知,现在的90后高职院校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有了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期望。现在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对自身有不同于传统的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当代语用学经典理论与高职院校辅导员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试图探索出一些能够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和学生沟通的语用策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取得更满意的教育效果。

一委婉语的使用

高职院校学生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中专)毕业生,既有中专、高中起点的毕业生,又有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加之其文化知识、年龄、经历、性格以及家庭背景存在的种种差异,致使高职学生层次差异较大。此外,高职学生中有很多人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或高考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到高职院校来上学的,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总有些怕别人小看或轻视自己的想法,心理普遍较脆弱,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因此,辅导员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时更应注意语言的委婉含蓄。

委婉语在语言学上的定义为“表达某种令人不愉快的想法时而采用的一种让人舒适、不太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学大师利奇认为,当迫不得已要言及令人不快的事情时,就要选择委婉的表达法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自产生之日起,委婉语就负担着“润滑”功能。本文所说的委婉语,不是指狭义上那些约定俗成的委婉词语。而是从广义上指个人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委婉说法,即“通过语言系统中的各种手段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

而这种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构建:

1.语音手段

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者是宣布一些令人不快的消息时,辅导员言语要尽量轻柔和缓,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减少学生对谈话内容产生反抗、厌恶情绪,语音上的委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语言内容的尖锐度。

2.语法手段

集中体现为少使用直接的否定表达,尽量从侧面表达否定信息。例如,某位学生近来学习成绩退步严重,辅导员在做个别辅导时,可以使用“某某同学,老师不是想要批评你,只是你最近的学习状态令老师感到担忧,能和老师谈谈原因吗?”,而要尽量避免使用“某某同学,你最近怎么学习状态这么差,成绩退步了,太不应该了!”之类的说法。两种表达方式虽然语意基本一致,但是前一种含蓄的否定显然更能让学生接受。“不是想要批评你”,表示有批评之处,但重点不是想批评,已经含有批评之意了,只不过这种批评不是直接的。而使用“这么差”、“太不应该”之类的词语时,辅导员表现成为一个强势的管理者形象,这并不符合现在的高职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期待,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情绪反弹等负面效应。

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在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分别体现了交际中的不同角色和身份。第一人称是话语的发出者,多数情况下都是叙述的主体和中心;第二人称是话语的接受者,作为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参与到交际中来;第三人称则是不在交流现场的角色,不直接参与到交际活动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由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所决定,它同时又能改变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拉大或缩小人际关系距离,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反映语言的人际功能。

人称指示语不同形式的使用,有着不同的特殊语用效果。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交际的效果,因此辅导员在工作的具体实例中,一定要灵活的使用人称指示语。

1.多用“我们”,少用“我”

辅导员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容易让学生感到距离感、隔阂感。辅导员“我”的使用,增强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身份差异,直接地拉大了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距离,而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我们”则可以使话语的接受者——学生产生一种同类感,增强了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缩短了双方的人际关系距离。辅导员融入学生当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这与90后高职学生希望辅导员扮演“朋友”的角色定位相符,自然能够取得很好的交流效果。

2.批评“你们”,表扬“你”

第二人称在批评、责怪时容易产生针对性、负面效应,但在肯定、表彰、鼓励、希望时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辅导员在批评某个学生时使用“你们”代替“你”,将批评话语的接受者从个人扩展为一个群体,可以减缓接受者个体的心理压力。在谈到使命、期望、鼓励的话时,使用第二人称的单数“你”,则会让每个同学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引发听话者在主观上的思索、在心理上的互动,“你”比“你们”产生的积极作用更为集中和强烈。

3.巧用“称名词语”代替“他/她”

第三人称表示不参与交流、对话的一方,与话语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存在一定的语用距离。为了拉近第三人称与第一、二人称之间的语用距离就牵扯到指称语使用中的另一重要现象——反先用。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是指“以非人称指示语形式的称名词语来取代其相对应的人称指示语的现象”。

例如,班长林红向辅导员反映最近教室卫生情况十分糟糕,因此辅导员教育班上同学“班长反映最近大家做值日不太积极,这一点大家不要有什么想法。她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家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本来辅导员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要避免班长被其他同学“孤立”,但使用“她”指代班长实际上已经把班长列为了与大家格格不入的“第三方”。试想,说话的是“我”(辅导员),听话的是“你们”(其他同学),交流中的是“我”与“你们,这无形中将“她”(林红)归入了与交流者相对的另一端。而如果利用反先用原则,使用“林红同学”代替句中的“她”,就可以避免这种第三人称所带来的距离感,体现出林红同学与集体中其他同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轻松幽默言语的使用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常常需要通过语言去化解矛盾或者达到宣传鼓动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的语言富有艺术感染力。幽默作为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它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魂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风趣幽默的语言常常具有很大的艺术表现力。如果辅导员能在严肃深刻的谈话中,偶尔穿插三言两语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起到“调味”的作用,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使谈话的气氛轻松和谐。

例如,有一次,一名男生因为在工作中受了一名女生的委屈,便愤愤地对辅导员说:“她有什么呀,尖嘴猴腮的,还自以为是。”辅导员笑着说:“还是你的嘴厉害,评啄木鸟先生非你莫属。”男同学听了以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好再说女同学的不是,气也消了。又如,班会时有个学生迟到了,其解释说他理发去了。辅导员故作认真地问道:“那么现在就该刮胡子了吧?”其他学生都笑了,他也笑了,坦白自己是因为上网而忘了开会时间。高职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成人,但有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时会偏激地看待问题。这时辅导员就可适当地选用幽默的语言作为处理这一问题的润滑剂,借题发挥,让道理在会心的笑声里自悟,印象更深刻,并且这种方式也不伤害学生,不会让他们心存芥蒂。

以上所列三种语用策略的灵活应用需要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尝试摸索。当然,辅导员采用有效的语用策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避免误解。对一个辅导员而言,如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反而造成学生的语言误解,那么一切高明的语用策略都是没有用的。误解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见现象,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获得的意义不一致或不完全等同的现象”。从误解研究的文献中可以发现,话语的歧义是误解产生最主要的原因,说话人的话语为听话人做出非说话人期待的理解留下了空间,也就是提供了误解的可能。因此,辅导员用语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不管是在班级开展工作,还是与个别学生个别交流,准确地表达信息很重要。无论对待什么样的学生,是批评还是表扬,用词用语都必须恰如其分。此外,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格赖斯的会话涵义理论,人们在潜意识感受到一个人说话时有目的的,不会无缘无故提供多余的信息。因此,语言的简化和精炼,减少多余信息对听话人的干扰,也是避免误解的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在辅导员工作中,掌握高超的语用技巧,将会推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一名被赋予更高角色期望的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更应不断地体会、积累,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并积极运用在实践中。当然,语言策略的使用也不是万能的。一切语言都来自内心,只有内心充满关心和爱护,才能真正说出真诚亲切的话语。对学生的真挚关爱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语用策略进行探究,能够更好的将这种感情的力量传递给学生,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燕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现象的影响因素[J].广东教育,2007(7~8)

[5]宗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语言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6]肖雅琴.高职院校辅导员语言运用技巧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7]杨智勇、熊椰.高校辅导员的语言艺术[J].吉首大学学报,2009(4)

[8]陈玮.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语言艺术[J].科教文汇,2008(10)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