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初探

张晓燕1余闯闯韩双双

张晓燕1余闯闯韩双双(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级研究生,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本文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失学青年,主要论述了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的必要性、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育角度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10-01

众所周知,青年失学后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角色转换的成功与否关系着青年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一、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1.弱势特征和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凸显角色转换的必要

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朱基总理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随后弱势群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1]。农村青年整体上都属于弱势群体,但农村失学青年更显弱势,失学青年赋闲在家,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多少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在今天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力尤弱。在教育机会缺乏,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样的弱势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其未来及命运的沉思,所以要积极引导其进行角色转换,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2.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失学青年作为知识贫乏的典型群体,他们能否适应社会、能否扮演好角色和发挥其作用,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困难不仅制约着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严重的是,他们面对现实压力和舆论,将进一步成为社会潜在“高危人群”,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故这样的群体若不能得到及时管理和教育,帮其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后果将是很严重的。因此,对失学青年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其角色转换势在必行,利在未来。

二、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观念模糊,职业意识淡薄

多数农村失学青年找工作只是为了维持生活保障,择业定位不准确。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角色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茫然不知所措。

2.求职愿望强烈,求职途径缺乏

农村失学青年整体素质比较低,文化知识缺乏、没有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他们虽然就业愿望比较强烈,一心想摆脱家长的约束,但以他们现有条件,在劳动力市场毫无竞争力而言,加之不愿从事务农等耗费体力的工作,在农村职业信息来源单一,就业的机会少之又少。

3.自信心不足

知识和技能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失学青年文化资源的缺乏,导致失学青年自身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不高,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缺乏与社会接触的兴趣,他们大多数时间喜欢呆在“家里”或者“网吧”。这从侧面反应他们自信心不足。这种封闭式生活方式减少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会产生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角色转换困难,不仅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角色转换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已有对策的反思,寻求适合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的有效对策。

三、农村失学青年角色转换的对策反思

角色转换最快的方式就是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不适合其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尽量给其提供就业岗位的条件下,加强青年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

1.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为失学青年创造再学习的平台

立足我国目前的形式,在农村为失学青年创造完善的教育援助条件,是不现实的。但要尽力保证城乡均衡发展,适当向农村倾斜。

首先,建立农村图书馆,图书种类要多样化,可以包括:文化素质教育类、职业技能培训类、职业生涯教育类、继续社会化的养成教育类等图书。

其次,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监护能力,家长给失学青年传递积极的期望,发挥“期望效应”;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外延伸,服务于农村失学青年的成长的需要;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资源在农村各地共享,教育情况在各乡各村沟通,教育工作在整个县城衔接的良好局面。

2.努力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完善劳动预备制度

劳动预备制度是指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后,通过市场就业[2]。毫无疑问,劳动预备制度对于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和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数以万计的农村青年没有真正受惠于劳动预备制度。对此,我们有必要完善现有的劳动预备制度,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失学青年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应该努力激发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动机,进而激励他们转化为行动,让他们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就业时有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劳动预备制度的真正受惠者。

3.失学青年自身发挥角色转换的主体性意识

失学青年刚走出校园,对自己角色没有准确的定位,容易造成空虚迷茫的消极心理。在“终于摆脱约束可以自由管理自己”的观念作用下,失学青年缺乏角色转换的意识在所难免。因此,要帮助其建立角色转换的意识,具体为:充分发挥自主性,努力增强自信心;积极调动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职业无尊卑,岗位无贵贱的择业观,树立就业靠技能,岗位靠竞争的新型就业观,增强自谋职业的意识;努力培养创造性,寻求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帮助自己走上成功创业之路,顺利进入职业角色。

参考文献:

[1]陆士帧: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人难题与突围之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3]李学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刘苹:大学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J].当代经济,2006(7)

[5]李郡:失学无业青年自信心调查与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张晓燕(1984-),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余闯闯(1984-),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韩双双(1985-),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