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3

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赵德海上创利

1.新时期知识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1.1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使高新技术学科异军突起,而传统学科也将产生脱胎换骨的变革,同时各学科的融合也将加速进行,一改以往专业分工过细的旧格局。这将对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将产生根本性变化。1.2知识经济时代将加快对人的知识化投资和知识化建设,社会劳动力结构中从事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人员将占50%以上。社会对人们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的研究生需要极为迫切,目前我国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只占适龄人口的10%左右,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数至少要占到全国人口的15%以上,这种变化显然对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1.3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教育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折时期发挥重要甚至是主导作用,研究生教育是未来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对未来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我国目前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1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整个研究生教学体系尤其是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已经严重的落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为:2.1.1研究生培养模式陈旧。研究生培养就整个体系而言,基本上仍沿袭80年代初的师傅带徒弟的小生产培养模式,仍然是导师个人负责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导师组。2.1.2课程体系的更新比较缓慢,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不规范;部分课程内容严重老化,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学生难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及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能。2.1.3入学考试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入学新生质量无保障。长期以来,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是在二级学科甚至更细的层次上组织的,考试内容过于专业化,甚至琐细。这种考试方式是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不一致的。一方面不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技能基础,再者也造成了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学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水准的参差不齐,不利于入学后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博士生招生中,由于所有的专业课程考试都有导师命题,不利于从制度上保证入学考试的公平、公正。2.1.4考试及答辩制度松弛。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存在严格的筛选与淘汰制度,课程考试基本不存在不及格;论文答辩,基本上由导师自己组织,尽管有的研究生的论文不合格,但却难以淘汰;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毕业生的质量,不得不规定了研究生必须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要求,而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却引发了新的不正之风。2.2存在的主要问题。入学考试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入学新生质量无保障;培养模式滞后,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老化;考试及答辩缺乏淘汰机制。导致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缺乏必要的质量检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只能寄希望于导师个人的学术良心和学术操守,显然,这在制度设计上,是不合理的,在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导师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为继的。在这样的培养制度下,便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2.2.1部分研究生不以研究为业,硕士研究生成为部分冷门专业或一般院校本科生改换门庭,提高就业能力的中转站,生源质量下降。部分硕士生在学期间草率应付课程学习及论文写作,不以研究为业,学术水准、研究能力下降,难以承担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下降。2.2.2非院校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硕士考生中,来自政界、商界的在职考生增加,有的导师招生的硕士生甚至以这两种生源为主。这些学生基本上不以从事学术工作为学习目的,大多志在学位而已。公务,商务繁忙,使他们不能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遵守正常的学习秩序;志在学位而已使他们有更大的机理以非学术方面的努力去获得学位,这对于建立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学术人才培养机制、师德师风建设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2.2.3考试及答辩缺乏正确的淘汰机制,相反,却形成了倒逆机制和逆淘汰机制。在硕士论文阶段,硕士生往往将求职以及相关的东西放在首位,导师迫于压力,往往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做论文,一再降低论文标准,在博士培养中,也出现了导师成为不合格学生的“人质”,为将这些学生送出去而大费周折的多多怪事。论文答辩中,评审专家及答辩委员本着对学术、对学生、对学位制度负责的态度,对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或质疑,往往受到误解。显然,这种情况并非普遍,但却不容忽视。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既有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原有培养质量难以保证,作为更高要求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本无从谈起。

3.国外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两种,德国模式强调科学研究,没有规定的课程及学分,美国模式提倡科学研究和课程学习并重。目前一些西欧国家注意到,由于忽视课程学习,造成研究生基础理论和知识面不够宽广,影响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在也开始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德国和美国原来没有为研究生开设课程,现在研究生院开设了必修课程,而且课程内容不限于论文的范围。研究生一方面接受系统的课程训练,一方面准备撰写硕士论文。美国研究生教育是相当发达的,其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当高。国内许多学者深入研究了美国这一现象,普遍认为高要求宽领域的课程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绝大多数的著名大学对研究生有严格的课程要求,如MIT要求研究生一般要修读40学分。斯坦福规定研究生修读总学分达72学分。以美国的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的硕士项目每年招大约20~30名学生。第一年是标准化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每一门课要上一年。这些课程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在5月、6月或8月、9月,有一个综合性考试(又称资格考试),考两门的内容。这是在美国念研究生的第一关。一般给两次机会,第一次没通过,还可以考第二次。这是作为一个研究生基本知识的考试,通常得分B以上才能通过。考卷上不写名字只写代号,以保障评卷时没有偏向。考分也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考试是要淘汰人的,有时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与此相比,很多欧洲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中没有这种考试。第二年选两个领域的专业课,一年后也要考试通过这两个领域。由于是分领域,这一阶段的考试人数就比较少了,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闭卷也可以口试。可以看出,头两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论文以前都受到一定的基本训练,并达到一个基本的专业标准。目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重科研、轻教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唐敖庆教授曾指出:“我国研究生质量相当于美国的中等水平,与他们最大的差距是在课程学习上。”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力的基础,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从建立研究生教育以来,在坚持正规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把科学研究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美国研究生入学就在导师带领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个人可以单独进行一个时期的科研,然后参加小组科研。科研小组有学术带头人、其他教授和博士后人员,通过集体攻关的形式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同时,美国硕士研究生通过助教、助研得到大量教学科研实践机会。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是研究生的主要层次。是一种对教学和科研要求都很高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科研训练包括掌握科学工作方法,撰写研究报告,钻研本专业国内外有关著作,撰写并发表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章。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就要做开题报告,确定论文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体现出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能体现本学科领域有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创新。博士的培养既不安排课程学习,也不要求学位考试,而主要从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德国以运用科研培养研究生而闻名于世,并且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德国研究生只有博士教育一个层次,尽管博士生也参加某专业的研讨课,也允许博士生根据需要补修一些课程,但从制度上并没有课程或学分的要求,而是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提高博士生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日本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坚持研究能力和知识并重,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都有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博士以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通过上述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介绍,不难发现,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对我们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4.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我国现行的经济学研究生培养制度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后建立的。近三十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方式以及内容逐渐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经济学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希望在入学考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硕博连读生选拔、考试及论文评审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需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全面转轨。随着社会对高等学校知识创新以及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贡献的期望值增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与之回应。首先,目前我国具有研究生学位的知识分子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MBA研究生数量要增加100倍方能满足当今社会需求,因此可以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等途径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其次,知识的快速更新使每个人都面临不断学习问题,自适性学习、动态学习和网络学习等能力日趋重要,研究生教育必须提供广阔的个性化空间,以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最后,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规格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包括:研究生培养类型多样化、培养途径的多样化、研究生指导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论文形式多样化等。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回应都证明,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新世纪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层应该意识到,创新不仅仅是对研究生自身的要求,在以往条件下那些几乎一成不变的管理、操作思路和制度、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从分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基于创新的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并提出若干改革构想:4.1从2008级起,在经济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实现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全员统一考试。为保证考试的公证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出卷及改卷规则。4.2加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课程建设。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为全部经济学研究生统开各种经济学基础课程,并对课程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课程将采用国外大学及国内知名学府的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并聘请在省内外有较高学术造诣,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研究生统开课程教学上,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试卷,同一密封流水改卷。在考场管理上,将采取与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类似的考场管理制度。每次考试,实行行政、党委分管领导亲临考场,或主持考试,或巡视考场。4.3加强经济学硕士论文的全员匿名评审制度。过去,我们都是抽取部分学生的论文盲审,从2008年起,我们将加强经济学硕士论文的全员匿名评审制度,并启动全省乃至全国部分省市的专家库,并编制随机抽选评审专家。4.4加强经济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我们将在每月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一次。组织大量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经济学会也将组织各种学生的学术活动。4.5启动经济学研究生教材建设计划。在过去我们对研究生的教材几乎没有统一的规定,从2008年起,我们将通过统开课程的基础上,组织研究生统开课程教材的编撰工作。4.6以科学研究来实现经济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近几年,迫于就业的压力,研究生已不再是所谓的“研究”生,学生普遍轻视科研,以致于毕业时能力不足。我们将大力配合学校科研部门开展各种研究生科研项目以及实行导师带研究生深入项目机制。并要求每位研究生在毕业时都能自主申请项目一次并参与导师项目一次以上,并将此要求作为毕业的要求。参考文献

[1]谢安邦、刘莉莉.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政府职能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2)

[2]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钱旅扬、张慎忠.浅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0)

[5]范文曜、马陆亭、张伟.国际高等教育日趋明显的评估对拨款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03,(08)

[6]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7]林伟连.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提升途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3

[8]曹麦玲.中美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

[9]刘惠玲.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10]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浙江大学,2001

[1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

[12]吴爱武.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指标研究.河海大学,2005

[13]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

[14]李汉邦.高等教育评估中学校自评机制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