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125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浮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125例疗效观察

陈勇

陈勇(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外科611930)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5-0411-02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疗法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5例颈椎病患者全部采用浮针(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代替)治疗,首先找出痛点(肌筋膜触发点),在其周围进针并作浮针扫散动作,同时主动或被动运动患部,治疗完毕后坚持每天活动患部或进行导引运动。结果125例颈椎病患者经过1疗程(10次)治疗后,颈椎病引起的各种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94.4%。结论浮针疗法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浮针针刺运动疗法扫散肌筋膜触发点颈椎病

符仲华[1]老师1996年发明浮针疗法,因治疗软组织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操作简捷等优点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根据何广新老师[2]提出的针刺运动疗法相关内容。笔者自2007年9月以来应用浮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各型颈椎病1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颈椎病患者共125例均来自我院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7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周。其中按颈椎病临床分型:颈型占20例,神经根型占55例,椎动脉型占30例,交感神经型5例,脊髓型3例,混合型占12例。

1.2诊断标准以上病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病史、症状和体征,并作X线检查(部分做CT或MR检查)确诊。

2治疗方法

2.1操作特点在病变部位或痛点(肌筋膜触法点)周围进针,皮下浅刺,不要求得气(无酸、麻、重、胀等感觉),操作时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进针的手有松软无阻力的感觉。针尖必须对准病灶,否则效果较差,同时配合患部或肢体运动,留针时间一般在40min以上。

2.2针具选择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变部位的深浅、位置,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头。颈椎病临床常用7、8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

2.3体位选择一般患者选择俯伏坐位,对于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选择俯卧位。

2.4具体操作方法选择好体位后,根据影像资料的显示找出颈椎病变部位做好标记,在颈椎棘突、椎旁组织、病患肩、臂等部位找压痛点(肌筋膜触发点)并做好标记。然后在颈椎病变部位或痛点(肌筋膜触发点)周围6—8cm处进行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在进针处皮肤,然后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头针柄,针尖对准病变部位或痛点,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30°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放平针身,以右手沿皮下将针身平行推进,推进时可见针身在皮下呈线状隆起,在进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易进,病人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进针完毕及达深度后,作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体左右摇摆,呈扇形运动,病灶或痛点范围大扫散幅度就大些,反之就小些。在扫散的同时结合运动疗法,如采取的是俯伏坐位,可嘱患者主动进行颈椎前屈、后伸、旋转等方向的运动,如当患者颈椎活动到某个特定位置,出现病灶或痛点处疼痛或临床症状加重的现象时,嘱其颈部固定在该位置,持针扫散至疼痛或症状减轻或消失为止。如采取的是俯卧位,持针扫散同时可用左手对病灶或痛点处进行理筋手法如:按揉、弹拨、拿捏、点按等,直至疼痛或症状减轻为止。之后留针40min,完毕后,嘱患者轻度活动颈肩部、患侧上肢,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5功能锻炼嘱患者每日做颈肩部功能锻炼,也可习练站桩功法(意拳之浑圆桩),具体参见王芗斋《养生桩漫谈》,练此功法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大有裨益。每次练功10—30min不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3]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提出的颈椎病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除、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除,但仍有部分体征。有效:主要症状消失,还留有次要症状。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无任何差异。

3.2疗效结果显效78例(62.4%),有效40例(32%),无效7例(5.6%),总有效率94.4%。绝大多数患者经浮针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或好转。

4讨论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囊的退变、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和软组织而引起的综合症侯群。颈椎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不正确姿势、长期从事伏案工作、颈椎直接受到外伤等因素所致,导致颈椎椎体骨质增生、颈部肌肉长期劳损、颈椎椎体位置的改变。临床主症表现为颈背酸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不适、双上肢酸痛麻木、头晕、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心烦、心慌、耳鸣多汗、全身乏力等。中医认为与古代文献的“痹证”“颈项痛”“眩晕”等病症有关,多由风寒侵袭,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肝肾亏虚引起。

浮针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部位周围皮下进针的针刺疗法,进针点不在痛点或病灶,但针尖必须对准痛点或病灶。中医认为浮针行于皮下可疏通经脉,调节气血运行而缓解疼痛。《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浮针通过刺激皮部,使人体各经络脏腑的功能得到调整,使全身气血运行通畅,以达“通则不痛”的目的。现代医学对浮针疗法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张亚平[4]认为可能与低级中枢的神经调节有关,也可能与脊髓节段分布相关,或者是通过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产生压电与反压电效应而起作用”。

针刺运动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治疗因素,即在针刺的同时或在针刺之后或在针刺之前运动患部。可分为狭义针刺运动疗法和广义针刺运动疗法两种。狭义的针刺运动疗法是指在针刺前按摩穴位,在针刺之同时运动患部或在起针后紧接着运动患部或活动患部。广义的针刺运动疗法,除了在狭义的针刺运动疗法的治疗时针刺与运动的配合外,在整个针刺治疗期间,患者坚持每天进行活动患部或进行导引运动。笔者根据针刺运动疗法相关理论与浮针疗法相结合(浮针运动疗法)运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痛症,疗效较单一运用浮针明显提高。针灸临床实践显示针灸运动疗法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运动对针刺止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运动具有加强针刺止痛的作用,提高针刺止痛疗效的作用。笔者运用的浮针(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具有经济实惠的优点,特别适合广大基层和农村医疗。总之浮针运动疗法操作简单,凑效快捷,疗效确切,安全实用,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符中华.浮针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

[2]何广新.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2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4]张亚平.浮针—一种全新的针刺镇痛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19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