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的临床应用

/ 1

降压药的临床应用

徐伟周刚邢汉学

徐伟周刚邢汉学(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山东桓台256400)

【中图分类号】R9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405-01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如何选用降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并且副作用最小,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降压药的中医辨证应用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抗高血压西药,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明显提高原有西药使用的准确性,降低使用盲目性,避免其副作用。

1利尿剂常用的如寿比山(吲哒帕胺),系非噻嗪类吲哚啉类衍生物,具有利尿作用。有研究表明,寿比山对痰湿壅盛组的降压疗效和症状疗效、降压幅度明显优于阴虚阳亢组,且痰湿壅盛组的患者对吲哒帕胺耐受较好,这说明寿比山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较阴虚阳亢型更为有效,临床用于有水肿或舌体淡胖等痰湿壅盛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对其作用机制,有人提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的总病机”的假说,认为痰湿壅盛与脾虚、肾虚相关,脾失健运,津液内停、水湿不化肾阳虚患者血浆心房肽含量低,利尿作用减少。寿比山能拮抗其利尿作用减少、组织饱满度增高,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因此,利尿剂或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如寿比山)对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降低心排出量,适用于高血流动力状态(心率快、心排出量高)的患者。此类症状类似中医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因此,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3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脏后负荷。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疗效较好。对第2代钙拮抗剂波依定(非洛地平)的降压作用与高血压病的四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波依定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对该类药的辨证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多。如洛汀新(盐酸苯那普利)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依那普利对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也优于对非肝阳上亢型。中医肝阳上亢证的主证有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烘热等,这些症状与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有关,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阳上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居多。洛汀新和依那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故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另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型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更佳。综合上述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与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比较研究表明,二者总有效率和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贝沙坦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证候疗效均优于氨氯地平,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伊贝沙坦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改善肝阳上亢的症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6肾上腺素能抑制剂利血平是影响交感神经递质的肾上腺素能抑制剂,能耗竭血管壁和心脏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囊泡中的肾上腺素,从而降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利血平对肝阳上亢、肝阳夹湿、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等热性证候的症状有效率、降压疗效均优于脾肾阳虚、痰浊内阻、脾胃虚寒、风痰阻络等寒性证候,可以使阳亢症状消失或减轻,起到平肝潜阳、清泄肝火的作用。因目前该药使用较少,缺乏后续的临床研究报道,性味归经、配伍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降压药对同一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也不同,如复方降压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4种降压药临床疗效的综合对比性研究显示,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患者服用上述4种降压药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证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效果最好,其次是钙拮抗剂、复方制剂,利尿剂效果最差,痰湿壅盛证服用利尿剂效果最佳,其他效果则相似。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展望现代医学将高血压病定性为终身性疾病,降压药的研究虽然日新月异,但是还缺乏完全无副作用和更长效的药物,仍需终身服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关注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加以重视,并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研究,发现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所致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西药着重于降压治疗,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广泛适用于某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的某项并发症。但是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临床症状未解除,少数病人甚至加重,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随着“联合用药、个体化”的高血压病治疗新理念的提出,西医也开始更加重视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着眼于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还要重视降压药的性价比,即用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取得最佳的疗效,同时价格又便宜,使患者经济上能够承受长期服用。因此,从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出发,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外,融合中医的四诊、辨证,通过中西药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个体化的辨证用药指导下应用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可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在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将副作用降到最小。总之,降压药辨证应用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将对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药学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克服西药毒、副作用,发挥药效和寻找新的用途提供了可靠的思路与方法,不但能丰富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的交流、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切合实用的研究方向,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