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文精神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谈人文精神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赵培军

河南省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赵培军

摘要:从教师层面来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为了应试而教”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从学生层面而言,要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

关键词:职高教育政治教学人文精神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人文精神,教师必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学生智慧生成,促进人发展。这与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一、强调以道德为主,深化思想政治课育人塑人功能

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的上受到的牵制使得这门课的育人塑人功能急剧萎缩,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的内涵变得偏狭。仅重视理论和知识点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了以人文性和审美性为特征的德育功能。课堂上的道德爱国教育往往是被抽去了意韵和灵魂的“大道理”。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愈渐成熟,而另一方面,以道德为主的思想政治课没有人文精神上的拓展,这样我们就很难让学生“亲其道,信其师”。一言以蔽之就是:道德的皮肉和灵魂被人为地剥离,剩下的只有被应试异化的悲哀和感叹。在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精神,就能有效地使知识变得生动富有情趣,并贴近学生个性,为培养他们各方面素质所需。

二、以问题为中心,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例如,如在讲“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这一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时,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穷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对这一名言作解释后,可以向学生提两个问题:中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了?在海外的华人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本土至今仍与此奖无缘?经过讨论后,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原因有很多,除了物质条件,如先进仪器、设备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受传统的注重整体习惯的影响,停留在表面直观的认识上,不善于问为什么?不善于从因果关系深入进行思考和研究,忽视了真实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挖掘,无法抓住根本性问题进行突破。因此,希望我们的同学,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习爱因斯坦那种穷根究底的精神。各个框题的教学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来完成。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讨论,效果不错。

三、关注时政,塑造人格

利用课堂五分钟进行时政链接和点评。让学生广泛参与,关注时政,激发兴趣,唤起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时政教育,加强深化了政治课理论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例如例如在讲政治生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课,我引用了胡锦涛主席在联大做的《关于建立和谐世界》的报告。全班同学对这一提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世界和平任重道远,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决捍卫我国主权,维护发展中国家权利;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既要有报国之志,又要有报国之力。学生由此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爱国主义精神、开拓进取的品质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师生平等的交流,构筑互通渠道

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传播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以及可以转换的。政治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必须既是教者,也应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是积极参与者。一些教师把讨论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这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多向交流。教师只能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不搞一锤定音,必要时作些启发,解释和评论,尊重和保留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谬误,也要给他们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打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例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中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多数国家"选择"了私有制?为什么我国还存在腐败现象?为什么国有企业多数经营困难……?对于学生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怪问题""偏问题"来"刁难"教师,执教者不应反感,斥责甚至恼羞成怒,而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形成共识。

五、积极发掘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把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经济常识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实际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等原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我国最缺少的资源是什么?答曰:信用。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是一个人、一个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叩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即便是过去的商人,也常在店堂里高悬“童叟无欺”、“真不二价”的招牌,以示承诺。不少人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总之,人文精神教育通过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