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

经本好

经本好广西桂林市全州县龙水镇桥渡初中541512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了明确规定,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和实现现代实验以及增加实验自主探究性等多重任务功能,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

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来化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谈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我们应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与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可做如下探究:让学生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及时提问:“试液为什么变红?”“是什么物质使它变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有的认为“可能是别的什么物质引起的”,还有的说“是水的原因”……这时,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用紫色石蕊试纸簇成的干燥小花先放到二氧化碳中,注意观察,小花没有发生变化;又向另一朵相同的花儿上喷水,也无现象发生;再把湿润的小花放到二氧化碳中,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花儿红了”。这时,让学生展开讨论,他们否定了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也否定了水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普遍认为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生成了一种新物质。“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呢?”抓住学生的迷惑,立即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醋酸,试液均变成了红色,由此学生们马上意识到“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进而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这时,老师赞同地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告诉他们:“这种酸是碳酸(H2CO3)。”

然后,让学生把原来变红的溶液微微加热,又“恢复成紫色”。“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答:“碳酸不存在了。”“它又生成了什么?”多数同学认为:碳酸分解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下图是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例子: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的结论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敏锐观察、丰富想象、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将化学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的父母,在他们童年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我们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除锈和除水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可对实验器具的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例如教材中有一个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口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又如在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不知道塑料筒氢气的多少和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为此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用2升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空气,用橡皮筋系紧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燃着的木条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