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美育教育,加强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重视美育教育,加强语文教学

蔡素群

蔡素群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学应与美育教育同行,分析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教材有丰富的美育内容,读写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美育的语文课是沉闷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众所周知,“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生活本身的面貌和特征,而且反映出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感情体验,凝聚了作者的美学要求和人生体验。这些能够在认识上给人以启迪,在思想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既能丰富人的知识,又能不知不觉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健康、积极、高尚。

语文书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应渗透着德育和美育。

一、利用语文教材丰富的美育内容陶冶学生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

1.自然美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名篇,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些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景色的画卷,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教这些美文,笔者常把自己置身其中,如同作者带着学生神游祖国大好河山,利用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触及学生内心深处,使他们产生审美愉悦,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之情。

2.情操美

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篇,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无不使读者为之感染,心灵震撼,从而受到教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曹操“伏骥千里”的博大胸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尚品格,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朱自清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精神,闻一多“拍案而起”的铮铮铁骨,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令人钦佩!而镇关西的仗势欺人、杨二嫂的庸俗市侩、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菲利普夫妇的惟利是图,都是那么令人厌恶!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通过人物形象比照自己,既是对美的欣赏,又是道德品质的比较与默化。笔者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美丽火花,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人情美

教材中有不少的描述人性美、人情美的优秀篇章,莫怀戚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一个温馨和睦、互敬互爱的家庭及“尊老爱幼”美德;鲁迅的《风筝》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敢于承认错误、严厉的自责精神及浓浓的兄弟之情;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杨绛的《老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关心;《背影》让我们看到了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深情。这些课文都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让学生在鉴赏的愉悦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利用读写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贯串着美育。从屈原、杜甫到普希金、海捏;从鲁迅、朱自清到高尔基、泰戈尔……开展广泛的文学阅读,犹如把学生领进美的世界,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读的书多了,阅读能力提升了,审美能力也随之增强了,不会善恶、美丑不分,能知其义得其心,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美的本质。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宋代朱熹云:“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体会作者的感情,探究作品的语言美,都离不开朗读。学生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可以深入作品的意境,使其言若出我口,其意若出我心,受到美的陶冶。教师适当地运用美读,既可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还可藉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能力。

读是感受美、欣赏美,写则应是表现美、创造美。写什麽,怎么写,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体现了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一个审美能力强的人,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闪光的美的东西,写出有新意,能打动读者的好文章。笔者在作文指导课中渗透审美教育,除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还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累生活中的美感材料,用优美的文字准确地传情达意,弘扬真善美。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过程,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大透视。若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有些偏颇、错误的观点,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人生观。描写景物、记叙生活、刻画人物、抒发情怀、阐明事理,这都是体现学生发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常鼓励学生写作要勇于创新求异,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能人云亦云,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审美能力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的。

美育为语文课增色生辉,语文课不能没有美育。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但如果过分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质,忽略语文课的文学因素,抛开语文课的美育内容,那绝对是沉闷的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厌倦。如笔者教《春》这篇散文,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字词、划分段落层次,分析修辞手法,而不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春景中,学生能感觉到草的软、雨的润、风的柔吗?能激发他们对春光的热爱与珍惜吗?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感情,一定是注重美育的。

总之,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活泼、乐观、坚强的性格和美好的情操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应与美育同行,上一堂语文课,要让学生既有知识的增长,又有道德的熏陶,更有艺术的感染。

作者简介:蔡素群,中学语文一级教师,20年教龄,现任教于惠州市博罗县罗浮中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浮中学

邮政编码:51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