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全身抗凝与局部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全身抗凝与局部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尹建安

尹建安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全身抗凝与局部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以来收治的9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全身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局部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48/52),对照组为76.92%(30/3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8.125,P=0.016<0.0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采用局部溶栓方式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局部溶栓;全身抗凝;脑静脉窦血栓;临床效果

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年轻人,其发病原因众多,有着较高的死亡率。近期我院的研究调查,在脑静脉窦血栓疾病治疗中,可以对患者进行全身抗凝治疗以及局部溶栓治疗,对此治疗方法有什么利弊,以下本篇就给出详细介绍。根据我院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探讨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脑静脉窦血栓疾病中的应用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以来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91例,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均了解研究相关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患者造影表现为明显延长脑动静脉循环,脑静脉闭塞、脑静脉充盈缺损,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水平下、昏迷、呼吸困难降等。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56.12±4.36)岁;20例局灶性缺损型患者,10例单纯高颅压型,,9例亚急性脑病型患者。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0-63)岁,平均年龄(55.82±6.10)岁;29例局灶性缺损型患者,19例单纯高颅压型,4例亚急性脑病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可得均P>0.05,即说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四项检查,对于对照组的30例患者,给予常规全身抗凝治疗,应用5000u或6000u肝素抗凝,每日皮下注射一次;对于观察组患者治中,给予患者进行局部溶栓治疗,对患者经股动脉进行插管,对患者进行静脉窦内造影,明确诊断患者病情后,进行机械性破栓、吸栓术,经股静脉进行插管,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并在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对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溶栓,剂量50-260万U,1例应用rt-PA40mg溶栓,以2mL每小时泵入,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调整局部溶栓天数。最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1.3疗效评定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改善,溶栓后2h内,胸痛明显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出现心律失常;无效:溶栓开始后2h内,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变化反而加重。

1.4统计学分析临床疗效采用%表示,予以Χ2检验。所有数据均完整导入表格中,利用SPSS16.0软件统一处理。当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在临床总有效上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8.125,P=0.016<0.05),详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发病机制多与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有关,脑静脉血栓形成,不仅还会导致静脉阻塞,还将会造成人体局部脑组织水肿、梗死,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脑静脉窦血栓死亡率5%~70%[1],其主要病因多于感染、妊娠、脱水、创伤、脑梗有关,实质病变特征为外渗的浆呈大糊状,无神经元坏死,海绵样变,局部溶栓治疗可以快速清除血栓,促进人体静脉回流。

长期以来,临床常采用全身抗凝与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全身抗凝即给予患者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是在实际中还存在一定弊端,有待改善。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学者证实[2]。局部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静脉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再通闭塞的静脉血管及皮层静脉;可使患者快速恢复血流循环,相对全身抗凝治疗降低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几率,显著提高血栓内溶栓药物浓度,增加血栓同尿激酶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静脉窦的再通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血流量,血管再通率高,明显改善预后;耐受性良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恢复率,弥补了全身溶栓治疗方法中的不足[3]。

在局部溶栓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4]:对于可能全身出血倾向的患者,可将凝血酶原控制在25~35s,这样就可以避免引起人体全身其他脏器的出血倾向;局部溶栓治疗,可以通过手术切开静脉窦取栓,不仅避免用药剂量限制,也可以有效控制病变区药物浓度,使局部溶栓治疗达到理想效果,提升治病疗效。此外,局部溶栓治疗中,基于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患者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的程度,以及判断患者并且是否累及皮层静脉、导静脉与深静脉,综合评估患者的病程特点,应用颅内静脉窦血局部溶栓治疗,针对血栓形成时间较长的患者,以及溶栓速率较慢的患者,可以将微导管放置在人体血栓的远端,从而可以长时间持续地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增加患者静脉窦再通率[5]。

欧阳至吉[6]学者通过选取4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分为全身抗凝治疗组(21例)及局部溶栓治疗组(21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局部溶栓治疗组患者mR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完全再通率明显优于全身抗凝治疗组,表明: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本次研究中,选择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得到: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与上述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脑静脉窦血栓疾病治疗中,对患者进行局部溶栓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病效率,而且比传统全身抗凝治疗方式更具备一定优势;局部溶栓在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治疗中,不仅见效快,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军,刘胜,王诚等.脑静脉窦血栓临床诊治现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12-14.

[2]孙晋华,陈龙飞,许东平等.脑静脉窦血栓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6):99-101.

[3]王磊,刘景,曲丽莉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0,08(12):48-49.

[4]倪陶义,刘新峰,王君等.颈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11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9):52-54.

[5]侯岚,王志红,夏红等.联合治疗方案与全身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1):20-23.

[6]欧阳至吉,陈岚.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全身抗凝治疗与局部溶栓治疗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87-89.

作者简介:尹建安,男,生于l971年3月。1992年毕业于原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大医学院,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现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专业方向: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