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合理的运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谈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合理的运动量

张振杰高景瑶

张振杰高景瑶(开封教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培养田径后备人才,是学生打好全面身体素质基础和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运动量合理安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训练运动量

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都存在一个合理安排运动量的问题。运动员能否取得好的运动成绩,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能否接受科学合理的训练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其训练效果的好坏,往往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是运动员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运动量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如果运动量太小,不用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这样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目的,进而达不到业余训练负荷及技术质量要求。相反,如果训练时的运动量太大,在安排训练时又缺乏必要的运动节奏,使中学生在心灵上增加恐惧感、害怕训练,时间长了不仅达不到中学业余体育训练的目的,还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时,无可避免的会产生疲劳,疲劳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生理性现象,不是因疾病或训练造成的过度疲劳,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有利保护性的机制,同时又是一种运动量大小的标志。对参加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的学生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机体的反应,只有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刺激,才会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没有疲劳就不会出现超量恢复。因此科学运用超负荷训练是保证身体运动机能不断增长的最重要训练因素。当然上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和积累,会造成过度疲劳,进而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训练中显得格外重要。

疲劳的产生与运动量大小的安排密切相关。合理科学的运动量决定中学生在业余田径训练中能否取得水平提升的成败,因此训练时掌握运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中学生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

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目前常用的测定指标有训练前后及安静时的脉搏、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血色素等生理指标。

(一)脉搏

测试中学生的脉搏是最简单易行、且最能直接反映中学生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若测试的结果是安静时的脉搏与以往相比是逐渐下降或者不变,或者每分钟的脉搏变化幅度为2~6次以内,则表明学生机体反应良好,运动量的安排适宜,而且还有提升的潜力;如果脉搏与以往相比超出10次以上,或者脉搏的搏动次数变化不定,训练前后的脉搏变化次数差异很大,则表明学生机体反应不佳,若没有疾病或无其它原因,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以调整,当脉搏的变化稳定后再给予运动量加大。

(二)血压、体重及肺活量

学生安静时正常的血压变化范围应在1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变化不超过0.5千克。如果学生的血压明显升高,肺活量显著下降,体重持续减轻,且减轻幅度超过正常体重的1/30时,说明训练时的运动量超出了学生的可承受范围,教练员应当立刻减少运动的负荷。由于学生身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过大的加运动负荷会给学生的身心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教练员在中学生业余训练时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尿蛋白

尿蛋白也是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的一个常用的测试指标。教练员可以连续地测定训练后和次日晨尿蛋白的量,如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增加,而后逐渐减少,则说明运动员对运动量从不适应到适应。如在训练开始时增加,而后数量不仅没有逐渐减少,反而增加,恢复也较慢,则说明学生身体对此运动量不适应,教练员应及时对运动量予以调整,直到学生尿蛋白的量趋以稳定。

(四)血色素

观察和调查中学生运动员对训练负荷安排的反映。如果运动员在接受当前的运动负荷后出现如面色灰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运动欲望不强等,则说明此运动量的安排不太合理;若学生在接受训练负荷后的第二次训练课上表现出兴奋、运动欲望强烈、情绪饱满等,则说明此运动量的安排较合理。

二、教练员的主观安排

(一)根据训练的不同内容、任务安排不同运动量

由于中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接受新知识、技术的能力还不是太强,因此在安排学习新技术时运动量应小一些。在复习的训练课时,教练员应重点是熟练动作,提高技术质量和规范动作,故训练的运动量可大一些。

(二)合理利用中学生心理训练活动的规律

在中学阶段,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较快,机体代谢能力强,对新事物较敏感。在训练中,学生对新技术动作学习较快,大脑皮层兴奋高,但训练时间不宜长,训练强度不易太大。对他们的训练教育应是由浅到深,由小而大,由慢而快,由低而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对训练的抑制,因此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逐步加大,运动量在达到负荷高峰期时又要逐步地降下来,使得学生的机体反复接受运动量波峰波谷的锤炼,使其对负荷产生适应。教练员应注重循序渐进,尊重训练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三)教练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男女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在中学业余训练中,男生和女生在体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应有所区别对待。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素质强于女生,因此,在同一田径项目上运动量的安排男生应大于女生。女生在生理期时教练员要主动降低运动量,不应安排大强度的训练。

三、教练员要注意训练时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其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个方面。在实际的训练中,运动负荷量和运动负荷强度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即是没有一定强度的量和就没有一定量的强度。因而,教练员在中学生的业余训练中,要做到“因人而宜”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一)通过测试让学生和教练员掌握从事各种运动的极限强度

比如:测试30米、100米、800米等的最好成绩,负重深蹲、半蹲、卧推等的最大重量,俯卧撑、双杠臂屈伸、仰卧起坐等的最多次数,而后将其作为各项训练强度的100%,以便在采用中等强度进行某项练习时,换算出相应的速度、重量、次数等。通常是在确定了各项训练的强度后,再考虑配置相应的训练负荷量。

(二)教练员要熟知“运动负荷阈”

在运动生理学上,运动负荷阈指刚能引起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最小负荷强度,即低于这个阈值的负荷将不会达到应有的训练适应。刚开始参加训练的中学生,运动负荷阈一般相当于本人机体现有的最大负荷能力的30%。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阈可高达本人机体现有最大负荷能力的70%。但是,这个负荷阈值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缺乏锻炼的人用10%左右的强度进行一定数量、时间、距离的训练,就可能出现较明显的训练效果,而经常系统训练的人,可能要用30%以上的强度进行较大量的训练,才会产生一定的训练效果。因而,教练员要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已储备的运动能力来把握利用这个阈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较快时期,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发育都还不完善,所能承受负荷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对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时,教练员应合理利用和把握好训练时运动量的尺度,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各项发育指标和特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区别对待安排训练时的运动量。

参考文献:

[1]石卫东.浅谈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构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6;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