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东西之文化纳百川之精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3

融东西之文化纳百川之精华

池年喜

池年喜

编者按: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球村”的概念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国际化已成定局,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走出国门,融入到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又该赋予学生怎样的素质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课程改革应该如何与国际教育接轨等问题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期关注,让我们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以案例解析的形式看看在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地区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苏州工业园区由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建设,有着良好的区位、人才和环境优势,开发区内具有超前教育思想和多元文化生活背景的学生和家长,以及与学校周边林立的世界知名企业、跨国公司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使得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教育国际化策略、加强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获得了巨大的支撑。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能力、敏锐和全面的素质,我们必须要培养出具有开放式的意识和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结构,在视野和能力等方面具备国际化水准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出去,融入到国际教育大环境中去。同时,教育国际化应该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优秀的东西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目前我们园区每年都会与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我们与国外多家地区教育局结成合作教育局,校际交流成为常规活动,我们每年还有300多个学生和十几位教师要到加拿大修学三四个月,此外还有各种短期的交流活动;同时,我们也接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老师和学生到我们这里进行交流和访问。

除了这样的互访和修学活动,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与国外学校和教育机构展开全面合作,比如星海学校与丹麦蓝山学校共同开发了网络环境课程、加入了HelpElephantsLiveProject(保护大象组织)、新城花园小学等学校与澳大利亚开展音乐课程的合作与开发等等。今年3月份,我们又与新加坡第七校群签订了全面合作的协议。

苏州工业园区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的实效性,积极创造教育国际化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开展与国外教育界的教育交流活动,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眼界与视野,着眼于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国际眼光的学生。目前园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区内16所学校与24所国外学校结成了“姐妹学校”,师生交流互访、短期修学则更加频繁。现在园区已经基本做到了区内每所学校都有国际交流项目,每所学校也至少有一名外教,还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考察,实现所有英语教师都有国外培训、实践经历。每年,还有300多名学生到国外进行修学旅行。

案例一:今天是我们祖国的生日

案例:2004年9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十名学生飘洋过海,来到加拿大渥太华的友好学校HenryLarsenElementarySchool度过了为期半年的留学生活。当时老师们想,同学们在国外,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增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国庆节那一天,沈坚校长发了个邮件给大使馆,希望参加他们的升旗仪式或是其他活动,但那一天是星期六,休息,没有能联系好。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在教室里自己动手制作了一面国旗,告诉他们国外的朋友们:“今天是我们祖国的生日!”并且用“福”“寿”等字、画布置教室。然后他们在教室里教国外的学生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加拿大本来对我们非常友好,他们知道了以后,很多同学就过来学。后来有一个班级把我们的国旗展览在了黑板报上。

还有一个叫李丹婷学生,友好家庭带她出去玩的时候,路边有“法轮功”人员在发传单,当时老师也没有想到这种情况,但孩子一看就看出来了。她把传单拿在手上,等发传单的人走了,她就丢了。当时友好家庭就问怎么回事?她就告诉友好家庭,这是一个不好的组织,我们不能听他们的宣传。友好家庭的家长们都说:“中国的孩子真懂事!”

解析: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会觉得很空洞,但是走出去了,在异国他乡,学生们的感受就会很深切,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注意到这些问题,从而在无形中激发他们爱国的意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离不开生活。

苏州工业园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对学生的本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毕竟我们的学生还处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西方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园区在把学生送出去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是园区很注重“汉推”工作。他们注意到中国学生对国外学生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让我们的学生用我们的文化吸引国外的学生。他们给学生的定位,首先是小学者,其次就是小使者。参加出国交流的老师除了要完成学生的国内教学计划外,还要在当地开设中文、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向国外的学生和老师介绍中国的文化。

此外,园区还计划组建一个“汉推”基地,把园区的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出针对国外交流学校的中国文化课程,通过学生的相互影响、国内教师开课、系统的课程输出等渠道,全方位地把我们的文化推出去。

案例二:一只来自异国他乡的蝴蝶

案例:在参与到加拿大修学活动的学生中,有一个同学特别内向,一直不开心。周末的时候,西方国家要带他们去教堂,他一点也听不懂,很不想去。但加拿大有法律规定,不满12周岁的小孩子不能单独呆在家里。当时友好家庭的妈妈很有耐心,她拿出很多卡片,都是表情的符号。就告诉他,你那天是这个笑脸,妈妈就很开心;今天是这个哭脸,妈妈就很疑惑,不知道妈妈做错什么了。他很受感染,就慢慢把心里的事情和友好家庭的妈妈讲了。后来就把他安排到一个不信基督教的朋友家。

五年级小留学生蒋之珏向我们道出了她的心声:刚到加拿大时,我听不明白老师和同学在说些什么,我也不会说,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孤独的北极的蝴蝶,在夜空中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我能听懂一句、两句了,也会说上三句、四句了。后来我大部分能听懂了,说得也比较流利了,我才发现北极的蝴蝶也能飞回它温暖的家乡。现在我懂了:只要使劲听,努力说,就会提高,不然你这只蝴蝶就会奄奄一息,甚至完全消失。幸运的是,我这只中国的蝴蝶经过努力,飞起来了。我相信我会越飞越高,越飞越美。

解析: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环境,在适合的环境中,即使是陌生的语言,但大家都在讲,孩子们也就慢慢地融入到这个氛围当中去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敢于去说,敢于去表达。同时,现在的孩子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和周围的人沟通。而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他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学会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孩子也会学到很多。

园区不仅利用出国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校也在大力开展双语教学,为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方面,积极提升师资的水平。园区在加强高水平教师引进和强化在职教师校内外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与多所国际友好学校及境内中外合作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每年都选派各科教师赴加拿大、新加坡、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修学及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加拿大浸濡式学习,交流时间长达三四个月,教师可以深入到加方学校的教学研究、课程讲学、师生活动、社区合作等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使教师对国际教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国际意识、拓宽了国际视野。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在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自然、艺术、体育等学科开展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可说、可写、可交流且贴近生活的英语学习环境。

此外,园区各学校还积极利用国外学校老师和学生到国内交流的机会与他们展开各种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与他们交流的机会。园区星港学校的徐学根校长向我们介绍,每年新加坡、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学校都会到园区来进行交流活动,他们就抓住这个机遇,让学生相互结对,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口语交流。他们学校还在七年级专门设置了西餐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各种西餐,学习西餐的礼仪;学校食堂也有专门做西餐的厨师,定期为学生制作各种西餐。

案例三:家长们说孩子们回来后更懂事了

案例:孩子都是最容易向环境学习的。工业园区每年都要派一批学生到加拿大修学,时间为三个半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住在对方结对学生的家里。加拿大的草坪都是自己修剪的,墙也要自己粉刷。虽然没有多少家务活,但孩子们都在帮着做,比如饭前摆餐盘等等。秋天的时候,院子里都是落叶,孩子们都去扫落叶;冬天的时候,都去扫雪。学生回国之后,家长们就发现,孩子变得关心别人了。

参加交流的孩子每个人带出去的零用钱是1000加元,1000加元在加拿大也是很大一笔钱。加拿大的孩子也很羡慕,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真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真的感受到了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回来之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更懂事了,性格也开朗了,收获很大。

解析:教育永远离不开生活,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也会学到许多。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整天是全家人围着他一个人转,但出去了之后,在他们生活的新环境里,小伙伴们都是这么做的,慢慢地他们也会改变想法,逐渐地学会做很多事情,在能力上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园区星海学校校长沈坚向我们介绍说:“出去了之后,孩子们的变化明显,一是语言方面,这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是情商角度来讲,他们比原来更懂事,学会了与别人分享。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从国内带过去的玩具、游戏机,不肯给别人玩,加拿大的家庭对我们的孩子有一些看法:中国来的孩子怎么这么自私,这么不通情达理。渐渐地,他们也克服了独生子女的坏毛病,比如学生们呆的家庭,可能不止一个小孩,他们就懂得要和其他人分享,懂得了和家里的小伙伴搞好关系。

还有一点,他们学会感恩父母了。在加拿大那边,孩子是很独立的,家长从来不围着孩子转。我们的孩子在那边有很深的体会,想到在国内父母真是全心全意为他们的,感觉到父母很不容易。很多学生回来之后,也学着帮家长做事情了。家长们也都普遍反映,孩子们回来之后懂事多了。”

案例四:别样“家长会”

案例:参加修学活动的陆林珍老师:大概是开学两周后的一天吧,平平告诉我,说杰尼芬告诉她,晚上学校要举行一个匹萨Party,会发邀请函给家长。家长只要有时间,并且愿意花2元钱,都可以参加。请家长参加匹萨Party?不会就是加拿大学校的家长会吧?我顿时来了兴趣。可是不知是丹尼斯校长太忙了没想到,还是他不了解我们是否愿意参加这样的聚会,他没有派人来邀请我们。而我们,也因了东方人传统的腼腆与谨慎,没有主动去询问并表现出想参加的愿望。因此,这特别的家长会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了。

那天下午放学时,我们走出校门,就发现门口来了许多工人(平时学校里就一个类似于总务的校工)。搬桌子的,架电线灯盏的,忙个不停,匹萨Party就在校门前的这片空地上举行。第二天上午,学校的校工带着高年级的几个同学,搬了好几箱不完整的饮料过来,堆放在我们办公室里边一间小仓库里,显然,这是昨天晚上剩余下来的。中午,又发现不少老师的Lunch都是半个或小半个匹萨,也是昨天晚上没吃完的。老师们还在兴奋地谈论着昨天晚上的情景,介绍着很多新家长的情况。后来,在与友好家庭的家长接触中,也多次听到他们谈起那次匹萨Party,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参加了那次特别的家长会,也借此及时了解了很多我们学生的在校情况。

解析:陆林珍老师在她的修学笔记中写到:“以后,每当看到‘家长会’三个字,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灯火微明的空地上,晚风轻拂,秋虫啾啾,优美的音乐舒缓地萦绕在耳边。一字排开的二三十张长条桌旁,围坐着孩子们的老师和父母。在丹尼斯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后,大家举杯相碰,像朋友似的愉快畅谈。人们也许会谈论最近的天气情况,也许会谈论彼此的服饰,彼此的家庭,也许会谈论这匹萨是否合乎口味。当然,谈论最多的,一定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他的习惯,他的长处,他的身体状况,他的还可以进步的地方……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拘束,没有隔阂,没有压力,没有伪装,他们轻松愉快地谈论着彼此,谈论着学校,谈论着孩子,增进了解与友谊,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成长。

在这样的交流中,老师并不是一味地去学习别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感受,感受这样的氛围,感受这样的学校,感受学生和家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开阔教师的眼界,涤荡教师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