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4-14
/ 2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时春梅郭露花刁节琼

(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38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全部哮喘病例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提高哮喘疗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气道阻塞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是本病的特点。(1)哮喘发作时气道阻塞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黏膜水肿及腺体分泌有关。诱发和加重哮喘的因素有过敏原、感染、环境、药物、精心理因素等。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胸闷、咳嗽为主要特征。自2006年11月-2008年11月我科共收治支气管哮喘176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76例患者中,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在18~70岁不等。住院时间最短3天,最长20天。其中有33例因经济原因症状缓解出院,其余病例临床治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维持温度18~220C,湿度50%~70%,禁放花、草、地毯等。(2)心理护理哮喘患者病史长,病情反复,患者多有经济困难或经济上的顾虑、并且患者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受限常导致患者有频死感。因此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的心理。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当患者病情严重时应守护床旁,安慰患者,使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和护理。(3)饮食发作时不宜使患者勉强进食。发作缓解后,给予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忌食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生冷食物,忌烟酒。

2.2保持呼吸道通畅(1)哮喘发作时取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或设跨床小桌使患者伏桌休息。嘱患者不宜多说话。(2)呼吸困难、哮喘严重,伴有紫绀、气促明显者,应给予鼻塞或面罩吸氧,吸氧流量根据呼吸困难程度随时调整。吸氧期间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注意呼吸道的湿化及通畅。(3)痰液多粘稠不宜咳出者,嘱其多饮水,稀释痰液。行超声雾化吸入或低频振动排痰。雾化液多采用生理盐水1毫升加万托林0.5毫升加爱全乐2毫升或沐舒坦雾化吸入,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对老年患者注意湿化雾不宜过大,以免加重呼吸困难,严重缺氧及肺水肿者不宜使用。

2.3用药护理(1)发作时一般是抗菌消炎并及时应用支气管解痉剂等方法治疗。常用的解痉剂为安茶碱0.25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或安茶碱0.25加入葡萄糖水中静脉注射,严格控制滴速。或茶碱缓释片0.1克口服,每日2~3次。(2)哮喘发作顽固时常用地塞米松5~10毫克加入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也可以给予甲强龙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哮喘控制后立即减量或改用口服,不宜长期使用。(3)还可以给患者配合使用万托林和爱全乐气雾剂吸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祛痰药和抗感染的药物。

2.4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及早发现和纠正呼吸衰竭和代谢紊乱。(2)注意有无哮喘发作是先兆,如胸闷、鼻咽发痒、咳嗽、呼吸不畅等。(3)哮喘持续发作者,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紫绀明显、神志不清等,应立即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以清除痰栓,减少死腔。出现呼吸衰竭时应立即行人工辅助呼吸。(4)观察有无自发性气胸、肺不张等并发症,若出现自发性气胸影响呼吸时应立即排气减压。(5)观察药物反应,如β2肾上腺受体兴奋剂可引起心悸、手指震颤、头痛、头晕等;茶碱类药物可引起恶心、恶吐心律失常和癫痫样发作;激素吸入可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等。(6)注意发病规律和诱发因素,并作好记录。哮喘常于夜间发作,晚上要特别注意观察和巡视患者

2.5健康教育(1)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忌食刺激性的食物和烟酒。(2)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3)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烟雾、灰尘和油烟等。(4)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气雾剂,一般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用抗炎气雾剂。(5)寻找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发病季节进行预防性治疗。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以气道炎症和气道缩窄为主要特征。治疗护理原则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舒张气道平滑肌,解除气道痉挛和增加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因于心理应激反应有关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而喘憋、频死感又可刺激患者产生心理应激,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哮喘易于发作。通过有效的心理指导、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对本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了负性情绪,消除了不良情绪的影响,调动了主动配合治疗和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2)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30).

[2]ShanLF.Nursingaestheticsinclinicalnursingactivity[J].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2005,5(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