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适时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语文课应适时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黄美花

黄美花(广西田林县初级中学广西田林533300)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5-0041-01

语文课程资源有其广阔的地域性和丰富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受限于教科书,而应根据教材编排进程,适时地融入具有地域色彩的优秀的本土文化,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我站在教学讲堂二十多年,想想自己当初的教学经历,觉得只会一味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读教科书上的文章,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走进身边的好山好水,不懂去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以拓宽学生视野,有时还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而烦恼。后来慢慢地领悟,语文课就应该将书本(教科书)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才能使语文课更加有生气。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渐渐尝试着应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本土文化元素,拓宽了课堂的外延,从而使我的语文课充满情趣,更加贴近现实,更接地气。

语文课融入本土文化的途径,一是在阅读课中延伸;二是在作文课中采用本土素材。

语文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授学生阅读一篇篇课内美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同时,不妨也引导学生来关注身边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发现身边的真善美。

譬如,我在上《云南歌会》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我们当地有没有这样的对歌或传歌活动?”学生都能说出本地的许多唱山歌的活动。学生甲说:“每年农历三月三的田林‘吼敢’壮剧展演就是个大型的歌海活动,这个活动在我们田林县范围内已经传承很久了。先是各乡镇村屯自己排演给本乡本村的老百姓看,再由各乡镇选派好节目出来参加比赛展演,所演的节目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剧目,用壮话说唱风趣幽默。”学生乙也说:“每年‘吼敢’节是我们田林县城最热闹的时候,不仅是戏台上表演的节目吸引了观众,每当这个活动开展期间,许多农村男女青年及老少都会来到县城,早上、傍晚成群成对的人都集聚到乐里桥头小公园、万吉山公园绿荫下对唱山歌,有情歌对唱的,有相互褒扬美貌和才智的,有相互嘲笑、逗趣的,还有唱敬酒歌的等等。我从小就爱听戏,现在也会哼唱几句,学校里有一些同学也会唱山歌的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三月三“吼敢”节,能说个没完,说到激动处会有个别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出调调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语文课上,除了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外,也要寻找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本乡本土的文化元素,将课内延伸向课外,开启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喜闻乐见,这堂课的内容才更加丰满充盈,趣味性更浓厚。

要想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根系,在教学中只有把它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或者带着学生一起走进自己民族的生活圈指引他们去了解,去感知本民族的文化之源,他们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愿意去传承之、发扬之。

再如,当我上《端午的鸭蛋》《春酒》这两篇课文时,我会让学生畅谈自己本民族的一些节日习俗。这时学生也会饶有兴趣地说起,而且深有感触的样子。

学生甲说:“我们过端午节也有和课本讲的一样的习俗,如系百索子,点雄黄熏五毒,小孩子也挂鸡蛋络子。鸡蛋络子旁边还多出一样东西,就是‘么麽’——大人用碎花布做成大小不一的猴子模样,里边填充棉絮、谷物、干草药,两三只串在一起,小猴子抱着大猴子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小孩子挂着这样的玩偶招摇走过,很好玩。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其实用性就是晚上带在身旁可以驱蚊子。”

学生乙说:“端午,我们村的妇女和老奶奶还会给两三岁以下的婴孩缝制虎头鞋、虎头夏凉帽,小孩儿穿戴着在庭院中奔跑、嬉戏,虎虎生威,也有‘我是虎王,百邪不沾’之意。”

学生丙说:“过端午节,我们没有像课文里说的讲究吃“十二红”或者一定吃鸭蛋的,但是鸡鸭鱼肉样样不少。其中家家都少不了的食物是三角粽子,有白颜色的、黄颜色的、黑颜色的,味道有甜的和咸的两种。”

说到过春节的习俗,有学生说:“我们过春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穿新衣、拿压岁钱、放鞭炮、看春晚。”也有的学生会说:“过春节要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算起,习惯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扫房子;腊月二十五六杀年猪、灌米肠、灌腊肠、腌腊肉、备年货;腊月二十八九包粽子、炒米花;大年三十贴春联、祭祖宗、吃团圆饭。”还有学生煞有经验似地说:“过春节,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是在自家过年,大年初二到十五,是走亲戚、拜年。”

从学生的畅谈中,我知道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是有一定认知的,但对于纵深方面的了解还不够精细深入,然而有所获知总比不知要强。他们有或缺的部分当由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给予补救,所以语文阅读课,在充分利用课内经典文章作为范例的同时,教师还要挖掘一些本土优秀的文化精髓向学生传授,让他们深入领会本民族文化的博大。

田林县是个地域广阔,少数民族杂居的县份,民风民俗淳厚,物产丰富。教学中我也常常尝试着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给学生举例子,就地取材,更加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上作文指导课时,我会让学生把生源地的人文景观、民风习俗和自然资源作为他们拿手的素材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更富有真情实感,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家乡情怀。

一节题为《我的家乡美》的作文课,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美在哪些方面,先谈谈素材收集情况再写作。话匣子一打开学生就很踊跃了。

利周籍的学生说:“我可以尽情抒写岑王老山的美景,老山是保护得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这里四季景色美不胜收。春天山顶盛开着杜鹃花,竹林下有鲜嫩的竹笋,夏天可以观瀑布、看娃娃鱼,秋天可以赏红叶,冬天能赏冰花、玩雪。老山是我家乡不可多得的好风景,值得大家来旅游。”这位同学俨然就是个小导游,说得大家频频称赞。

浪评籍的学生抢过话茬,说道:“要说家乡美,我们这里占尽了地利。老山的美景尽在眼前。平山香维有个鬼斧神工的三穿洞,家门口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犀牛塘,其中的传说故事一天一夜也讲不完。”

定安籍的学生也坐不住了,说道:“我的家乡定安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古镇,且不说这里曾经发生过轰动全国的‘西林教案’,光是风味小吃就名声在外,有定安油炸麻蛋、糯米面打糕、牛耳朵饼、豆腐乳等数不胜数。”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各自列数着自己家乡的风景美、物产丰富美、民俗风情美、历史文化美……作文素材就这样采集到了,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没有想到,这一堂作文课就在学生的抢数家珍中结束了。我没有想到,我的学生也有像润土那样的见多识广。

语文阅读课和作文课作为传承本土民族文化的载体,它能够更好地将教材的经典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让民族文化在见缝插针中焕发其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