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三“灵蛇”亦柔亦威猛——刘邦、项羽、毛泽东性情特点与作战风格的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3

亘古三“灵蛇”亦柔亦威猛——刘邦、项羽、毛泽东性情特点与作战风格的比较分析

刘建龙

郑州大学新闻学院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对刘邦、项羽、毛泽东的性情特点与作战风格进行了比较分析。总而言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三位伟人独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绽放于历史的星空。这就是本文标题所说的:亘古三“灵蛇”,亦柔亦威猛!

关键词:灵蛇刘邦项羽毛泽东性情特点作战风格比较分析Throughancienttimesthree“spiritsnake”,alsosupplealsooverwhelmingpower——LiuBang,XiangYu,MaoZedong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andoperationalstylecomparativeanalysis

LiuJianlong

Abstract:ThisarticletoLiuBang,XiangYu,MaoZedongs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andtheoperationalstylehascarri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Inbrief,thesuccessisalsogood,thedefeat,threeextraordinarypersonalitiesareinsolepossessionofthepersonalitycharmforeverwillbloominthehistoricalstarrysky.Thisisthisarticletitlesaid:Throughancienttimesthree“spiritsnake”,alsosupplealsooverwhelmingpower!

Keywords:SpiritsnakeLiuBangXiangYuMaoZedong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CombatstyleComparativ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23-02

1.序言

十二生肖中,蛇是最为灵动的一种。它柔韧而威猛,令人望而生畏。它形似龙仔,且位居龙马之间,故世人又称之为“小龙”。

由于“小龙”灵动的属性,“小龙人”则大多聪明伶俐,做事果决。与之相应,“小龙人”中便不乏历史名人。诸如:

文人之中,则有屈原(公元前340,辛巳)、韩非(公元前280,辛巳)、李商隐(公元813,癸巳)、陆游(公元1125,乙巳)、吴敬梓(公元1701,辛巳)、鲁迅(公元1881,辛巳)等等。

武将之中,则有尉迟敬德(公元585,乙巳)、裴度(公元573,癸巳)、韩世忠(公元1089,己巳)、白宗禧(公元1893,癸巳)、许世友(公元1905,乙巳);山东军阀张宗昌(公元1881,辛巳)、隋末农民起义英雄窦建德(公元573,癸巳)等等。

帝王之中,则有魏惠王魏莹(公元前400,辛巳)、秦武王赢荡(公元前328,癸巳)、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885,乙巳)、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21,辛巳)、宋哲宗赵煦(公元1077,丁巳)、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丁巳)、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乙巳)等等。

不过,上面提到的“小龙人”帝王,均属于“轻量级”。真正炳彪史册、而光耀千秋者,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乙巳)、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02,己巳)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公元1893,癸巳)了。

应当说,这三位重量级“灵蛇”都有过数十年的戎马征战生涯,从而开创了伟大的历史,书写了辉煌的人生。因此,无论是其作战特点、人格魅力,还是其历史影响,都值得认真地探索和总结。尤其通过其共性与特性的对比分析,我们将发现很多颇难寻觅的历史规律!

2.三“灵蛇”的性情特点、作战风格及其成功指数

刚中有柔、柔中带刚乃是蛇的本性,但体现在三“灵蛇”身上,其刚与柔的成分却大大地不一样。毛泽东和刘邦是成功的化身,项羽则是悲情的英雄。究其原因,项羽则败在刚猛有余而柔韧不足;刘邦则胜在示弱隐忍而以柔克刚。毛泽东则在刘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再加之深明历史,博古通今,而刚柔相济,所以他的成功指数、人格魅力以及历史影响等,都远远超过了刘邦、项羽。在此,我们不妨给予具体的探索和分析。

2.1先来说说刘项之争的胜与败。上面我们已经提到:项羽败在刚猛有余而柔韧不足;刘邦则胜在示弱隐忍而以柔克刚。具体表现在用人和用兵两个方面。

用人方面。

自从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地打败了章邯,其刚烈本性便迅猛膨胀。灭掉强秦、自称西楚霸王之后,其刚烈更是不可一世。由此便导致了“以一才掩众才”的恃才傲物——即文臣武将在他面前全都成了“庸才”或“不才”。而“庸才”或“不才”的结果,则是逼迫贤才弃暗投明、而另寻新主,于是便有了韩信、陈平、英布等人的转投刘邦。——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恰恰是项羽刚猛有余而柔韧不足的性情,导致了“以一才掩众才”的“众叛亲离”。

刘邦则与之相反。看似文不通、武不精的他偏偏能虚心纳下,从而形成了“以一才合众才”的化敌为友、而同舟共济。正如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庆功宴上所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显然,这段话语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正是通过“以一才合众才”的“天下之所顺”,而攻击项羽“以一才掩众才”的“亲戚之所畔”,方才打败了强敌,而赢得了天下!

用兵方面。

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本来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作战法则;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则成了项羽用兵作战的“致胜法宝”。尤其在对付刘邦的过程中,刚猛有余的他则经常万变不离其宗地“故伎重演”,以至全力以赴,遇战必胜。如此不遗余力地作战,看起来是好事,而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

因为刘邦正是抓住、并且利用了这一点。他一方面示弱隐忍,一方面又屡屡挑战。而挑战的目的就是通过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来调动项军,消耗项军。从而在持久的运动战消耗中,而实现双方军力的此长彼消,为最后的垓下大决战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此,苏东坡《留侯论》里有一段极其精辟的论述: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这段话中所说的“忍”,指的就是兵力运用上的克制。项羽因为不能克制,便经常轻易地动用其精锐之军,而竭尽全力地作战;虽然暂时胜利了,但胜利的后果却非常可怕,因为他已经为最后的失利埋下了无可挽回的“败笔”。刘邦却一直克制着,竭力地护养其精锐之师,而等待项羽军力的“严重透支”。尽管他屡战屡败,但战败的价值却“弥足珍贵”,因为他已经为最后的胜利而奠定了坚实牢靠的基础。记得毛泽东曾有“斗争,失败……”的理论,如果套用在刘邦身上,那就是:“挑战,失败;再挑战,再失败;直至胜利!”

这就是刘项用兵上的差异,一言以蔽之曰:正是项羽“破釜沉舟”、刚猛有余的惯性作战原则,给了刘邦示弱隐忍的表演空间和辗转腾挪的回旋余地,从而成就了他的以柔克刚!

2.2毛泽东之于刘邦、项羽。世界上有很多现象,只有遇到理论家的“独具慧眼”,现象才能经过概括而上升为理论,甚或成为经典。否则的话,现象只能是现象,而决不会自动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譬如狗撵兔子:当兔子遇河拐弯时,狗便斜插而前,匆忙拦截。因为这样就缩短了距离。可是,为什么斜插拦截便缩短了距离呢?这就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兔子遇河拐弯,跑了“三角形”的两条边;狗则斜插拦截,跑了三角形的“第三边”,距离当然就缩短了。

不过,话说起来容易,当初这一理论的概括过程是多么漫长而又艰难!因为狗撵兔、豹追鹿、公鸡赶母鸡、黄狼追野鼠等物物相追的现象,自从有人类以来便日日发生,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浑闲之事。遗憾的是,连鸡狗虎豹都经常运用的遇阻拦截之理,人类却经过若干万年,才由“独具慧眼”的数学家概括出来。由此可见,从现象的存在到理论的概括,是离不开理论家的“独具慧眼”的!

闲话休提,而回归正文。毛泽东恰恰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具慧眼”、而擅长总结概括的伟大理论家。尤其从刘邦身上,他借鉴了很多东西。如他通过刘邦打败项羽的研究,既掌握了以柔克刚的斗争原则,也概括出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并以此指导了抗日、解放战争。

譬如抗日、解放战争中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的提出和运用,绝不是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而是借鉴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刘邦的战略防御,指的是被封汉王,进驻封地,烧毁栈道,表示永不反叛;直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收复三秦之地。时间整整一周年(前206年5月~前205年5月)。所谓战略相持,指的是收复关中之后、双方力量渐趋均衡的攻防对峙状态。主要包括彭城之战以及荥阳的拉锯战,直到订立“鸿沟为界”的盟约。时间将近两年半(前205年5月~前203年秋)。其战略反攻,即著名的垓下大决战。时间大约9个月(前203年秋~202年5月)。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由战略相持向战略反攻转化的关键时刻,刘项之间曾出现了短暂的“鸿沟为界”;国共之间也出现了胎死腹中的“划江而治”。正是因为刘邦经验的积极影响,毛泽东才坚决反对斯大林“长江为界”的建议,而避免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从而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而完成了统一大业。对此,毛泽东曾经说过:“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

另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以及“斗争,失败……直至胜利”的百折不挠精神,也同样体现着刘邦作战经验的影子。

应当说,在毛泽东前半生的征战生涯中,刘邦的战略思想和斗争原则给了他极大的启迪和影响。惟其如此,在他所评价的十八个帝王中,评价最高的理所当然也就是刘邦了!

然而,统一大业完成之后,毛泽东所受的历史影响、尤其是刘邦和项羽的影响,却来了个“颠倒颠”。这大概就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而转化”吧!于是,以柔克刚的作风不见了,而项羽刚猛有余的惯性作战思维则上升为主导。尽管社会已经转向了和平建设时期,他仍将三大战役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做法而视为成功制胜的“法宝”。他甚至执著地认为:中国的人口众多是件大好事,因为“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在此基础上,便演绎出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群众运动……

坦诚地说,早年受刘邦以柔克刚的影响,毛泽东成功领导了抗日、解放战争,从而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晚年受项羽刚猛有余的惯性作战思维,而将战争的经验强行运用于和平建设,从而犯了个轰轰烈烈的“伟大”错误,致令我国的和平建设事业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才终于走出了群众运动的“历史迷宫”!

——这就是毛泽东分别从刘邦、项羽身上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现代史册上所留下的伟大历史足迹!

2.3三“灵蛇”的刚与柔。尽管打起仗来刚猛有余,但在情感世界里,项羽却柔情似水。尤其垓下被围,抛别虞姬之时,他那楚音袅袅、一唱三叹的《垓下悲歌》,诚可谓深情专注,柔肠百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于千古而下,令人叹惋。所以,尽管项羽失败了,但他那充满阳光、痴情重义的猛男形象,却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感动着无数的后人。

刘邦则相反。尽管他的作战风格是以柔克刚,其他处事方面却多显威猛,因为他毕竟位高权重。尤其临终前一年,他借机杀掉韩信、彭越、英布等三名猛将,既巩固了刘氏政权,也树立了威猛之名。不过,威猛是威猛了,可这样的“威猛”里却未免暗藏着“狡兔死,走狗烹”的阴险狠毒,再加上不时显露的“无赖”习气,所以,尽管他“威加海内”,而享有帝王之尊;但后人对他并不是那么恭敬。

毛泽东则格调独异,非同凡响。前期他以柔克刚,完成了亘古未有的翻天覆地的统一大业;后期他威猛异常,犯了个轰轰烈烈的“伟大”错误。不过,好汉做事好汉当,英雄自有英雄志:“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想当年,他早已通过对昆仑山的评议,而道出了面对未来的万丈豪情!

总而言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三位伟人独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绽放于历史的星空。这就是本文标题所说的:亘古三“灵蛇”,亦柔亦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