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高血压的预测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夜间高血压的预测作用

赵玥铭

赵玥铭(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医院江苏南京210000)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111-02

【摘要】目的夜间血压控制的情况与左心室肥厚以及脑梗塞的发生有相关性。方法在高血压患者中,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头颅CT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夜间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其左心室肥厚以及脑梗塞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夜间血压的控制情况有助于预测左心室肥厚以及脑梗塞的发生。

【关键词】夜间血压左心室肥厚脑梗塞

高血压在现在社会中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上诊断高血压、监测血压控制情况主要依靠诊室血压(CBP),而CBP会受到人为因素、情绪以及活动的干扰,并不能准确反映个体的2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主要是通过在正常活动以及休息的情况下,监测一天中每隔一段时间的血压,包括日间、夜间的血压等,其可以很好的表明个体的血压波动情况。本文旨在研究夜间血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选出行心脏二维超声检测以及ABPM监测的患者,共计468名。后随机抽取90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高血压患者为68例,血压正常者22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依据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六次报告中所提出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1](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并且所有入选患者在此期间均接受正规的降压治疗。脑梗塞的诊断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并且病例经过头颅CT证实,脑部有一处或多处梗塞灶。

1.2观察指标观察24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

1.3方法选择利用日本生产TM-2430型24h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进行24小时ABPM时,将袖带置于患者左或右上臂,日间(7:00-21:59)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夜间(22:00-6:59)每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监测期间保持正常的活动、休息。监测完毕后置于计算机上进行自动分析,24小时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可用数据。采用美国ACUSON-ASPEN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头频率3~4MHz。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采用Devereu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并进一步求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动态血压监测:将所有随机入选的患者进行分组,第一组为高血压患者共计68名,其中男性39名,女性29名。第二组为无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共计22名。其中男性9名,女性13名,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情况按照24hSBP、DBP,24hdSBP、dDBP,24hnSBP、nDBP收缩压、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比(表1,2)。

2.2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所有随机入选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将患者分四组:第一组:夜间血压控制良好且不伴有LVH,第二组:夜间血压控制良好伴有LVH,第三组:夜间血压控制不良不伴有LVH,第四组:夜间血压控制不良且伴有LVH,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头颅CT检查:上述四组病人均于住院期间行头颅CT检查,将头颅CT检查分为两类:第一类:发现脑梗塞存在,第二类:未发现脑梗塞存在,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为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往往由于患者的不规律、或虽然服药但未能很好地控制住血压而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首先,传统的观念认为,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程发展的顺应性改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随着左心室肥厚的进展,心肌的重量也随之增加,且血供相对减少,故容易发生心肌缺血性改变[2],心血管事件亦明显增加,因此在高血压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左心室肥厚已被多个研究表明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

其次,高血压是脑梗塞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其约80%发生于高血压患者。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复发率高的特点,越来越被重视。

最后,每个人的血压都具有波动性,这就决定了CBP的局限性。故临床上越来越多地使用ABPM来检测血压。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的偶测血压来了解血压的控制情况,而是要间断性地进行ABPM检测以了解总体血压的控制情况、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尤其是夜间血压的控制情况,从而调整用药以达到预防、逆转靶器官的损伤以及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索新,陈运贞,陈家香.动态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评价.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9,24(1).

[2]曾子健,阮孝萱.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间相关性探讨[J].临床内科杂志,1994,1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