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刘帮勇

刘帮勇(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总医院154100)

【摘要】目的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26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22例患者痛苦减轻,病情好转,4例患者仍继续治疗观察。结论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表现多且复杂,应采取临床效果显著且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法进行救治。

【关键词】反流性胃炎内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164-02

由于原发或继发因素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和碱性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称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如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包括上皮破损、再生及黏膜炎症称反流性胃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或碱性反流性胃炎。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一种特殊类型或称胆汁性胃炎、反应性胃炎。对26例患者进行讨论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15~4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2.8岁。患者主诉与进餐无关的上腹痛,对抑酸剂无明显反应,内镜病理组织学提示有与胆汁反流相关的黏膜炎症,诊断反流性胃炎应该是不困难的。对无法确定黏膜炎症是否与胆汁反流有关者,可选择实用性强、非侵入性的检查,如超声法、核素法等。由于NSAIDs胃黏膜病变与反流性胃炎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对两者应予注意鉴别。

1.2结果26例患者中22例患者痛苦减轻,病情好转,4例患者仍继续治疗观察。

2方法

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修复黏膜损伤。治疗策略应是控制反流,保护胃黏膜。治疗手段是多方面的,包括促动力、胃黏膜保护、络合胆酸及抑制胃酸分泌等。

2.1结合胆酸药物络合胆酸应当是减少和消除对黏膜损伤的有效方法,阴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阴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均可通过铵与树脂结合,并与氯离子连接,口服后释放氯离子与胆酸结合,从粪便排出,减少胆酸对胃黏膜损害。但由于这类药物的服用剂量较大,有胃肠不良反应,一般临床上很少应用。熊去氧胆酸可抑制胆酸合成,口服后胆汁中熊去氧胆酸增加,使去氧胆酸和石胆酸的浓度相对减少,因此,可减少和改善黏膜损伤。此外,胆固醇酰胺也可与胃内胆酸结合,但这类药物的疗程较长,需3个月以上,患者的依从性差。

2.2促动力药常用的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红霉素及5-HT4激动剂等,这类药物具有增加胃动力,协调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和加速十二指肠排空的作用。

2.3铝碳酸镁铝碳酸镁呈层状网状结构,在胃内可以结合胆酸及溶血磷脂酰胆碱,减少胆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但不影响胆酸的肝肠循环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许国铭等报告应用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胃炎(4周)疗效明显,可减轻胆汁反流的总时间、反流次数和反流总百分比,对反流性胃炎的黏膜炎症的愈合和症状的改善均有较好的疗效。

2.4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具有增强黏膜屏障功能,维持黏膜的完整性,促进破损黏膜愈合的作用。这类药物的作用有:①消除和减少黏膜攻击因子的损伤;②防止H+弥散;③增强黏膜血流量;④促进前列腺素生长因子的释放;⑤促进细胞更新;⑥杀灭幽门螺杆菌;⑦促进破损黏膜的愈合。临床用于治疗胆汁反流胃炎是常用的有效药物。

2.5抑酸药由于胆酸只有在酸性条件下对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同时,胃酸与胆汁对黏膜的损害有叠加作用,因此,应用抑酸剂不仅可加强对黏膜的修复,同时还可改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抑制剂。

2.6其他精神心理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并非仅是由反流引起的,亦并非是胃黏膜炎症所致,还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现,有些患者甚至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与患者交流和沟通,进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对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应用抗焦虑和抑郁药。

2.7反流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通常有可寻的病因,如能除去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均可得到临床症状和组织学改善。虽然认为有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胃炎-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展倾向,但这一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很难确定其因果关系,但对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反流性胃炎者,内镜随访是非常必要的。

3讨论

反流性胃炎,胃黏膜无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上也无症状。病理性DGR是指在原发性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继发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肝、胆疾患等,导致反流物引起胃黏膜损伤。不仅可以发生反流性胃炎,若反流至食管可引起反流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甚至与溃疡、残胃癌的发生有关。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主要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上腹痛往往是患者的第一主诉,腹痛多位于上腹部,与进餐无明显相关关系。有些患者腹痛可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可能与夜间胆汁反流的发生有关。疼痛的性质多为烧灼样,通常对H2受体阻滞剂无明显反应,但铝碳酸镁及促动力剂有效。此外,有些患者主诉口苦、反苦水,甚至反胆汁或呕吐食物等。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者常伴胆汁性腹泻,甚至贫血、体重下降等。当同时存在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时,可表现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及反酸等,胆汁反流至气道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如干咳等)。一般认为酸反流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因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胆汁或酸与胆汁混合反流对食管黏膜损伤尤重。

参考文献

[1]全国西沙比利多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中华消化杂志,1995,34(3):180.

[2]李瑜元.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105-107.

[3]杨壁辉,郑永平,高镇松,等.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