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3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龚太云

龚太云(十堰市竹山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湖北十堰442200)

摘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以通过主义教育最好的平台,教师可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爱国主义学校教育民族教育

祖国,即自己的国家。它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对于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祖国是哺育自己长大的母亲;对于流寓异国他乡的游子,祖国是魂牵梦绕的牵挂。不论长幼,不分地域,无论远古还是现在,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人的共同心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每一个热爱祖国儿女的共同心愿。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学生的最基本的政治素养

别林斯基曾说过:“一般就存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把爱国主义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深处懂得: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阶级社会中的人的阶级属性,人们只能在祖国提供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条件中生存和发展,所以,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每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失去了祖国,就失去了做公民的权利、义务、尊严和职责。正因为这样,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爱国,同爱家、爱亲人一样,是人的一种纯朴的感情,而人的感情总是非常微妙的,它往往要通过许多具体的事件不断地转化、深化和升华。

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这种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地方,即使是在异国他乡,都会感受到祖国的存在;只要一提到自己的祖国,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自豪感、神圣感,就会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属于祖国,也理应报效祖国”的稳定的潜在意识。这种意识经过长期积淀而上升到理性的积淀以后,一旦祖国需要,无形的责任感、使命感就会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把爱国主义的意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自觉实际行动,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我国古人尚且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我们的学生更应该有这种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爱国主义注入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因而使爱国主义的内容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成为爱国主义的最高形式。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同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完全统一的。凡是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必然是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人;换言之,凡是致力于维护祖国利益、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人,必然是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人。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今天,爱国主义同以往一样,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如果不拥护和热爱社会主义,不为人民着想,不为人民办事,就不是真正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只是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的灿烂历史文化,不只是要建设和装点祖国的美好山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全体人民树立起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理念,并且用以指导自己的精神生活。把爱国主义作为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既可以使我们确立起正确的奋斗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可以激发人们的聪明智慧,充分施展自己的报国才能,把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这样,爱国热情就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竞相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从而保证和促进物质文化的进步发展。

三、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爱国主义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这不仅具有把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祖国大家庭的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是无数英雄模范人物爱岗敬业、为祖国利益忘我奋斗、冲锋陷阵、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巨大原动力。我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这就是说,祖国的凝聚力就是母亲的凝聚力,社会主义国家的每个人,包括无产阶级领袖,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子,我们只有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吸取她的乳汁,才能长大成人。即使我们长成大人,也丝毫不能动摇对祖国母亲的忠诚、敬仰和热爱之情。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所说的话虽不多,但极充分地表达了祖国母亲对他的凝聚力和他作为祖国的儿子对祖国母亲的向心力。而正是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才是鼓舞亿万人民实现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力量源泉。

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其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着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对祖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进行的。从目的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从内容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伟大成就、宏伟目标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等;从形式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大众传播、书刊影视、艺术表演、课堂教学,运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运用唱国歌、升国旗等形式,学习爱国主义理论,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只要坚持目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踊跃捐款,使大家受到了一次莫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说明,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重大的社会事件与活动中可以得到升华和提高。

四、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

所谓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御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最生动、最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意志、技能和体魄,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和“共御外侮”的思想,培养学生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爱国精神与气节。当今国际社会,虽然国家制度、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各有不同,甚至有着根本的差异,但是,把“爱国”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却无一例外地成为各国国防教育通行的价值方向。早在1957年,由于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就曾引起美国人从国防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构架教育制度的全面反思,第二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通过了著名的《国防教育法》。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批准该法实施时指出:“通过这个法律,大大地加强我们美国的教育制度,使之能够满足国家安全所提出的要求。”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人们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国防教育的内容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这种有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的大事,最能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近几年来,在中日之间,钓鱼岛问题似乎在不断升温,加之美国的推波助澜,日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钓鱼岛国有化、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修改和平宪法、审议通过《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被称为“安倍三箭”),并联合美国不断开展夺岛军事演习等。中国的立场始终坚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律依据。学校可以结合当前发生的国家大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五、创新形式,充实内容,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但这一主题范围比较广泛,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说理性较强、内容空洞等问题,学生听上去也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们根本无法从感性上去理解爱国主义,当然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只要求能够吃得好,穿得暖,玩得开心。他们不明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无从知道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艰难,他们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积淀。因此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首先要解决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等问题。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无论是校级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搞好这项工作是学校工作取得进展的前提条件。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可以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头等大事,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新世纪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从而动脑筋、下力气,积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2.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教学渗透

学校要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科的特点,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信念。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语文课、数学课等课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数学课等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生动地爱国主义内涵。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要求做到充分发挥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用生动地文字、史实、图标、数据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大力宣传典型、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具有时代特征,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积极宣传中国近现代史上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同时,也应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和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如孔繁森、李素丽、杨利伟等,指导学生学习他们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德,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让学生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会更为强烈。

3.重视环境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校园环境的布置,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环境熏陶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注重校园的精神环境的布置,是学校育人特点的真正体现。学校可以通过设立阅报栏、校风校训标语牌、板报、画廊、班级黑板报,班级悬挂国旗,挂贴名人名言等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2)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精神环境的布置是一种静态的体现,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生动活泼的动态展现。学校应该坚持一年举办一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大型校园活动。活动期间通过举办爱国歌曲演唱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等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同台演出,让学生们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3)重视教者的垂范作用

良好育人环境的创设还表现为教者的垂范作用,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发挥教师德育的表率作用,以身立教。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全体教职工与全校学生同场列队,高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讲话;每次的校园活动,教师都与学生一同参加,同台演出,用歌声、用画笔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根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大而空,而应该从学习中国的历史开始,从教会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开始,从教育学生尊敬国旗、爱护国旗开始,教育学生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父母,关爱社会,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也只有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这些小事情教育起,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才不会眼高手低,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挑起祖国大梁的新一代,只有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成长为情系祖国、心系人民的新一代有志者,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爱国主义是每个学生的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政治教学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寓思想教育于整个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又要树立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让爱国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