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产后抑郁症的防治

丁树习孙红莲

丁树习孙红莲(青岛市胶南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山东青岛266400)

【中图分类号】R7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8-0101-02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心身医学受到临床学科的重视,尤其围生期的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妊娠是一次巨大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应激过程,在经历妊娠、分娩、产后恢复及哺乳婴儿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境状态的改变,其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任何心境状态的改变都是由生物学、社会心理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防治

孩子一天一天在母亲子宫内长大,母亲的身体负担也愈来愈重,准妈妈往往在惊喜的同时,心理负担也会逐渐增加:分娩到底痛不痛?剖腹产好不好?孩子有没有缺陷?……这些心理负担,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造成心理障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孕产妇在孕产期生理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孕产妇体内的雌激素变化很大,而雌激素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雌激素低时,人的情绪就容易波动、不安、低落。分娩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产妇很容易产生抑郁性的心理表现。她们常为一点小事不称心而感到委屈、甚至伤心、落泪,严重者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者自杀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产后抑郁症。

1临床分类及表现

产后心理障碍临床分为产后沮丧和产后抑郁两种类型。

1.1产后沮丧为短暂的抑郁,发病率50%~70%,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低落、感觉孤独、不愿与外界接触、焦虑、易忘、失眠、对新生儿漠不关心等;产后抑郁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国外报道发病率高达30%[1],国内报道为15%~30%[2],比产后沮丧持续时间长,一般发生在产后2周,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退缩行为:自语、存在片断的关系妄想、自罪、白责、担心自己及婴儿受到伤害,重者可有伤害自我或婴儿的伤害性行为。

1.2好发因素

(1)<20岁。(2)未婚。(3)不熟知医学知识。(4)来自有多个兄弟姊妹的家庭。(5)儿童或少年期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6)儿童期很少受到父母支持与关爱。(7)成年期很少得到父母支持。(8)与丈夫或男友的关系差。(9)在住房或收入方面有经济困难。(10)对受教育的程度不满。(11)过去或现在有情感问题。(12)自信心不足。(13)有抑郁症病史,或家族史。(14)有妊娠合并症。

2病史

应注意病人的年龄、孕、产次,分娩史、有无经前期紧张症,产后抑郁症史,家族史,孕产期合并症或并发症,孕产期情绪紧张等影响正常精神状态的因素以及本次是否是首次发病、发病时间等病史。再次妊娠复发产后抑郁风险很高(20%~50%)[3],非妊娠期有抑郁史的患者发生产后抑郁的危险是20%~30%,因此在询问产前病史时询问心理疾病史是很重要的。

3诊断

产后抑郁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学会(1994)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制定了产后抑郁的诊断标准:[4]

(一)在产后两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包括1、2两条。

(1)情绪抑郁;(2)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3)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4)失眠或睡眠过度;(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6)疲劳或乏力;(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9)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二)在产后4周内发病。

4治疗

4.1心理治疗解除产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善于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有不良个性特征的产妇,给予相应心理指导,采取个性化护理,对产妇增加“心理上的营养”,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对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供更多帮助,使其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生活难题,树立信心,从而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

4.2药物治疗应用抗抑郁症药,主要选择5-羟色胺在吸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如帕罗西汀、氟西汀、阿米替林等,这类药不进入乳汁中,可用于产后抑郁症。

5预防

5.1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检查,督促孕产妇定期自觉进行健康检查,并广泛宣传围生期保健知识,让孕产妇及时了解有关人身、分娩及育儿知识,正确对待孕期、分娩前后出现的不适,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对孕产期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心境平和有积极意义。

对产妇的丈夫和家属进行有关知识的宣教,使他们对产后心理障碍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在生活上、思想上给予产妇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为产妇创造良好的社会及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对降低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5.2改善医护人员的专业态度

产妇的部分应激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语言和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多从产妇的角度理解其心理及行为,多提供帮助,增加产妇的安全感,使其具有良好的身心状态。

5.3设立新颖的分娩环境

可灵活性改善待产室、产房、休养室的环境,建立类似家庭环境的待产及分娩单位,改变传统的“一色自”为温暖、柔和、使人心情愉快的色彩,这样对消除产妇紧张、恐惧的心理会起积极作用。

5.4密切观察,注意安全保护,避免危险因素。重症患者请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联合治疗。

6建议

(1)两性培养“平等”、“中性”的特质,彼此尊重、体谅、欣赏其差异性。重建两性平权的社会价值观。

(2)强化彼此间的沟通(包括与丈夫、家人或其它成员等),多一点关怀、坦诚、倾听和赞美,避免互相歧视。

(3)生育和养育是家庭事件而非女性一人的职责,故整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须调整自己,共同经历角色转换。

(4)女性要在认知上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做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体认自己的价值,并肯定其角色重要性。

(5)可利用社区安排各种家庭主妇活动,彼此交换生活经验,免得整日在家忙孩子家务而落入情绪低潮中。

(6)平日多运动,保持快乐的心情可促进体内制造安多芬素(endorphine),预防忧郁的发生,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7)一旦遇到挫折,不妨请可以信赖的亲人好友充当“垃圾筒”,适时发泄吐吐苦水,勿积存心中。

(8)当压力过大时,不妨找专家谈谈问题所在,或参加支持性团体,寻求压力缓解之道,让每一个压力成为你成长的助力。

总之,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医生和围生期妇女自身的共同努力,让围生期妇女能保持一个平和愉快的心态,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从而为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铺上一块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乐杰,谢幸,丰有吉.产褥期抑郁症.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张少觐.产后抑郁症如何预防.

[3]杨怡,何仲.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与分娩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63.

[4]乐杰,谢幸,丰有吉.产褥期抑郁症.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