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李彤

(广西柳城县中医医院广西柳城545299)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来本院住院的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化瘀方中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6.67%,复查CT脑出血平均22d吸收,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复查CT脑出血平均28d吸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的临床疗效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出血;自拟活血化瘀方;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117-02

脑出血患者发病急,病情较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传统观念认为此病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会引起再出血,因而在脑出血急性期严禁使用,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正确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探讨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人以自拟活血化瘀方为主治疗脑出血患者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来本院就诊住院的60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CT证实,均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量经多田公式计算均在30mL以内,生命指征稳定。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61.54岁;基底节区出血13例、脑桥出血8例、脑叶出血6例,内囊2例、小脑1例;出血量:2~10mL7例、11~20mL11例,21~30mL12例。试验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1~80岁,平均62.63岁;基底节区出血14例、脑桥出血8例、脑叶出血5例,内囊2例、小脑1例;出血量:2~10mL6例、11~20mL12例,21~30mL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使用20%甘露醇、50%甘油盐水、利尿剂等脱水剂;保持安静,控制过的高血压;在出血后9h内采用止血药和凝血药止血;使用冰帽局部物理降温,以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尽快采用康复治疗;维持营养,保证病人必要的营养、热量和维生素;注意纠正酸中毒。

1.2.2试验组全部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24h后加入自拟活血化瘀方中药治疗,急性期活血化瘀方组成:菊花15g,夏枯草12g,苏木12g,生地20g,赤芍18g,枳壳15g,川芎8g,苍术18g,陈皮8g,丹皮15g,田七3g。恢复期活血化瘀方组成:黄芪50g,当归12g,川芎8g,赤芍15g,桂枝10g,蜈蚣15g,血竭15g,三菱15g,丹参15g,枳壳15g,红花8g水煎分服,早晚饭后2~3h内服用,15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评价标准[2],按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及病残程度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4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为无变化。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以(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出血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该病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的特点,这就给治疗上带来了新的课题。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脑出血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在风、火、痰、虚、瘀方面,“离经之血便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脑出血时络破外溢之血便为离经之血,该离经之血既是脑出血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导致脑进一步损伤。《金匮要略》中有“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中有“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的论断,说明脑出血时水病和血瘀同时存在,致水瘀互结是脑出血急性期的主要病理特点。根据这一理论,魏江磊教授提倡脑出血急性期若辨证有热毒血瘀证,即可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并适当配伍虫类通络息风之品。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并不是凝血机制障碍,而是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病变的基础上,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的血管破裂[3],造成血液外溢,局部形成血肿,使脑组织受压而推移,软化,坏死等。实验室检查也初步提示,脑出血在急性期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存在着瘀血这一病理改变。因此,在脑出血的急性期,不应以止血为首要任务,而应以缓解血肿压迫、改善脑局部缺血缺氧为中心目的。本次研究所用的中药主要有苏木、桃仁、红花、丹参、蜈蚣、当归、生地、三菱、血竭、田七、赤芍等,均为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能够消除脑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脑出血吸收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脑出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05,37(6):379-381.

[2]韩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1-157.

[3]刘力昌.李妍怡.活血化瘀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临床荟萃,2006,21(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