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蒋维芬

蒋维芬

(安岳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安岳64235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2例难置PICC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结果本组62例肿瘤患者置管成功率100%结论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安全实用,值班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肿瘤患者PICC置管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71-0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能迅速稀释药物,解除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保护患者上肢血管,减轻因反复穿刺及静脉输入强刺激药物引起的疼痛,留置时间长,经培训后的护士可独立操作等优点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肿瘤化疗患者[1]。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极差,盲穿PICC困难,成功率低,进而影响患者的化疗进程。1953年,瑞典放射科医生Seldinger改良了传统的置入导管方法,应用导丝导管交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这种技术后来以他的名字塞丁格命名[2]。2013年1月至10月,我科对62例置管困难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安全性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10月60例置管困难肿瘤患者,男43例,女19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肺癌25例,食管癌15例,胃癌8例,乳腺癌5例,结肠癌4例,淋巴瘤3例,肝癌2例。其中未开始化疗的19例,已行1疗程化疗的20例,已行2疗程化疗的10例,已行3疗程及以上化疗的3例。均无置管禁忌症,能配合PICC置管术,并自愿签署中心静脉置管同意书。

1.2物品

超声引导仪1台,耦合剂1支,美国巴德公司的PICC导管(4Fr或5Fr)1根、PICC置管专用穿刺包1个及改良塞丁格穿刺套件1套,无菌保护套1件,100ml无菌生理盐水1瓶,75%酒精1瓶,2%碘伏1瓶,2%利多卡因1支,1ml注射器1具,正压接头1个等。

1.3操作方法

1)定位: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手臂外展45°-90°,先用B超探头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顺序探测血管走向,观察有无畸形及闭塞情况,测量血管内径及置入导管外径匹配程度、皮下深度、避开肘关节、大动脉,确定位置后作好标记[3]。2)测量导管置入长度:患者取去枕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用美国巴德公司配套专用软尺,从穿刺点沿手臂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加5±1cm。3)建立无菌区:先用75%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脱脂,再用2%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超过10cm,左右超过臂缘,按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的顺序消毒,操作者按无菌技术操作要求建立最大无菌区域,将穿刺所用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位置,将涂有耦合剂的B超探头用无菌保护套套好,注意保持探头与保护套平整无皱褶、无气泡,以使血管成像清晰,便于操作。4)局部麻醉:扎止血带,在B超引导下再次确定穿刺点,在穿刺点皮下注射0.1-0.2ml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5)穿刺: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穿刺处进针,根据超声仪显示屏的血管深度将针缓缓刺入静脉,见回血后移开探头,固定穿刺针,将导丝缓慢送入穿刺针,并降低穿刺针角度,如导丝送入有阻力,匆强行送入。导丝外露10—15cm,嘱患者松拳,拔除穿刺针,保留导丝。6)扩皮:根据患者疼痛耐受程度,在穿刺点侧上方皮下注射0.1-0.2ml利多卡因,用解剖刀片作0.5cm小切口,将扩张器、插管鞘组件套于导丝上并推送至血管内。7)置入导管:按预定测量置入导管长对导管进行裁剪,生理盐水冲管备用。分离扩张器、插管鞘组件的锁,缓慢退出导丝与扩张器,将导管从鞘口处缓慢送入至预定长度,退出插管鞘,左右撕裂分离插管鞘。让助手用B超仪探测导管是否进入颈内静脉,确认无误接正压接头并行正压封管,加压固定,置管后均行X线胸片检查定位。

2结果

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对62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全部成功,其中56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5例患者2次穿刺成功,1例患者3次穿刺成功,成功率100%,置管后均行X线检查胸片检查,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

3结论

3.1提高置管成功率

传统的PICC置管要求患者血管粗、直、弹性好、避开肘关节,穿刺针粗,一次穿刺不成功则会引起静脉局部肿胀、淤血,给操作者带来心理压力,如患者血管条件不好会致穿刺困难或不成功。而超声技术能清晰显示血流状况、血管内径、管壁厚度、内膜光滑度及血管曲直[4]。因此在超声引导下可计划的选择适宜置管的血管、穿刺角度,避开肘关节、静脉瓣、分支静脉,选择最佳穿刺点,提高成功率。

3.2减少置管并发症

传统的PICC置管穿刺针为16G,反复穿刺对内膜损伤大,易形成静脉血栓。改良塞丁格穿刺针很细(我科采用的5Fr穿刺针为24G),有效解决了患者血管细、不充盈、弹性差等血管穿刺问题,有效降低了反复穿刺对静脉内膜的损伤,降低了静脉血栓的形成。传统PICC置管部位常在肘下,患者上肢活动会牵拉导管,致穿刺点进出频率增加,并有屈肘不适感等,易发生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等并发症。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穿刺选择肘上血管,不仅避免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牵拉,还避开了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交接处,置管路径短,有效降低了静脉内膜损伤,降低了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5]。

因此,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实用,值班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君娥,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置管异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8,9(9):68-70.

[2]HiggsZC,MacafeeDABraithwaiteBD,etal.TheSeldingerTechinque;50YearsOn[J].Lancet,366(9494):1407-1409.

[3]宋敏,郑振东,刘红岩等,3例直视下PICC置管的操作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56

[4]潘农,战微微,孙小敏等,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J].中华影像学杂志,2005,14(11):870-871.

[5]马珊,马容莉,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杂志,2010,25(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