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管外科实验室检查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血管外科实验室检查及护理

刘艳高悦溪

刘艳高悦溪(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血管外科实验室检查及护理。方法配合检查对患者进行护理。结论实验诊断学的迅速发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手段。人体血液的止血和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护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血管外科实验室检查护理

实验诊断学的迅速发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手段。在血管外科中,血液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病人术前血液功能状态、各种药物治疗的监控和疗效评价及各种血管手术后机体血液功能状态的监测。包括血液学检查和血液流变学检查。下面将血管外科实验室检查及护理汇报如下。

1实验室检查

1.1血液学检查

1.1.1出血时间(BT)测定是测定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参考值为6.9±2.1min。临床意义:BT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时。

1.1.2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微血管受伤时,它黏附于损伤部位,进而聚集变性形成血栓以利止血,参考值为:(100~300)×109/L。临床意义:对于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是必不可少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用于鉴别出血是否因血小板减少引起,评估机体初期止血功能是否正常。

1.1.3凝血时间测定(CT)离体静脉血与普通玻璃试管接触后,Ⅻ因子和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血液凝固,即凝血时间。参考值为普通玻璃试管法需5~12min,涂硅试管法为15~30min,塑料试管法为10~20min。临床意义:CT延长见于重症甲、乙、丙型血友病;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如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临床上常用于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CT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1.1.4活化凝血时间(ACT)测定测定同试管法CT测定,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种筛选试验。其参考值为1.70±0.76min。临床意义:是监测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常用指标之一,在肝素化后使ACT保持在450~600s为宜,在肝素中和后ACT应小于130s。

1.1.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之一。其参考平均值为12±1s,男性11~13.7s,女性11~14.3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作为异常。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情况。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的常用指标。INR在2.0~3.0之间,用药较为安全有效。

1.1.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简便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其参考值为男性37±3.3s,女性37.5±2.8s。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测定。

1.1.7凝血酶时间测定(TT)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其参考值为16~18s。超过对照3s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低(无)纤维蛋白原症、异常纤维蛋白原症。

1.1.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其参考值为阴性。临床意义:原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可明显升高。高凝状态、DIC、静脉血栓及溶栓治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也可升高。

1.1.9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其参考值为阴性。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在深静脉血栓、DIC、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陈旧性血栓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不升高;可作为溶栓治疗中有效的观察指标。

1.2血液流变学检查在血管外科的多种疾病中,都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检测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病因的判断、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都有重要意义。血液流变学是指血液的流动性、黏度、凝固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1.2.1全血黏度常用玻璃毛细管黏度计测定,指在恒定的条件下,血液流过毛细管的时间与相应的水流过毛细管的时间的比值。其参考值为男性:4.25±0.4lmPa/s(毫帕/秒);女性:3.65±0.32mPa/s(毫帕/秒)。临床意义:全血黏度增高可见于脑血栓、脑梗死、高血压、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

1.2.2血沉其参考值为:Westergen法,男性0~14mm/h;女性0~20mm/h。Wintrobe法,男性0~9mm/h,女性0~20mm/h。临床意义:可作为红细胞聚集和分散的客观指标。生理性增高见于妇女月经期、小儿及60岁以上的老人。病理性增高见于结核活动期、风湿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织损伤或坏死等。

1.2.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等有形成分在血液中所占的比积。它与血液黏度关系密切。全血黏度与HCT成正比,即HCT越高,全血黏度越高。相反,HCT越低,全血黏度越低。其参考值为男性40~54%;女性37~47%;儿童35%~44%。临床意义:HCT增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生理危险因素之一。

1.2.4血浆纤维蛋白原其参考值为3.20±0.85g/L。临床意义:在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可显著增高,是溶栓治疗中重要的监测指标。

1.2.5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血小板之间互相聚集的特性称为血小板聚集功能,为血小板功能试验意义,与黏附试验相近。其参考值为最大聚集率为62.7±16.1%。临床意义:增高时,见于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及DIC早期。降低时,见于应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等药物后。

2实验室检查护理

人体血液的止血和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护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心理护理检查前向病人详细解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顾虑,使病人能积极配合,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2.2评估病史仔细评估病人的健康史和相关因素,如是否有妊娠、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及避孕药物等,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尤其应注意有无肝脏疾病等,护士获得更多的疾病信息有助于正确的、灵活地执行医嘱以及解释检查结果。

2.3采血时间最好在病人安静状态下及空腹时采血。

2.4避免医源性损伤采集血标本时,动作应娴熟,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血管外科病人在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时,采血后按压时间适当延长,至不出血为止。

2.5采集标本注意事项在采血过程中勿使血液产生泡沫或出现凝血,标本采集成功后立即注入适宜的试管内,需抗凝的,应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均匀,但避免用力摇动。血标本要及时送检,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