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空间,学生就能演绎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给学生空间,学生就能演绎精彩

王勇

王勇广东省增城市港侨中学51133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要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课堂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本文用了两个例子作对比,说明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案例学生空间

雏鹰因被老鹰推下悬崖,才学会飞翔;花儿因受风雨的洗涤,才变得更加美丽;毛毛虫因冲破缠身的茧,才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古人云:“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只有老师把学生从手中放开,给他们空间,去建造属于他们的舞台,那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爱。

案例1: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内容之前,我设计了一份前置作业,题目是: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它们的对角相等吗?对边相等吗?对边是否互相平行?对角线是否互相平分?布置完了前置作业以后我还不断地提醒学生在书本的哪一页有相应的内容。

在课堂上,当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对了一下答案(大部分是在书本上找的),得到了一样的结论: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并且互相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进一步的交流,这是为什么呢?

案例2: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且每一个步骤都有一些容易错漏的地方,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实际情况,我在上复习课之前设置了如下的前置作业:1.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在以上的步骤中,有哪些地方你认为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请你结合例子说明。

上课前,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前置作业,交流完了以后我就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前置作业,以下是学生展示的一些片段:

第一小组:(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2)我们小组认为去分母的时候要找对最小公倍数,然后要用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的每一项,同学们在去分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漏乘的现象,例如:在解这个方程的时候,同学们找出它的最小公倍数是6,但是可能会漏乘等号的右边,根据等式的性质这是不成立的。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小组补充?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要介绍的是“去括号”,去括号的时候要注意括号外的系数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不要漏乘了,当括号外面的系数是负数的时候,去括号时括号内的每一项都要变号,例如:在解这个方程的时候,-7乘以1得到-7,-7乘以-1的时候得到7。

师:非常好,这个是同学们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还有其他的小组要补充吗?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要介绍的是“移项”和“系数化为1”,移项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符号的变化,正的要变负,负的要变正。在“系数化为1”的时候要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两边的系数,但是有时候同学们会出现把分子分母倒过来的错误。

第四小组:老师我们小组还有补充!

……(全班交流非常热烈、精彩)

反思:我在一次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的学习中,曾听生本专家荆志强老师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他说他曾经听过一节小学生《认识水果》的公开课,老师准备了一些水果的道具在讲台上,让同学们出来介绍它们分别是什么水果,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举手去讲台介绍各种水果,但是最后只剩下了一个苹果没人举手去介绍,上课的老师非常着急,最后,班长举手起来说:“老师,介绍苹果的那位同学今天请假了,所以没有人介绍苹果了。”这个例子无疑是让人笑话的,但是在笑话的背后还是值得我们的深思。

显然,在“案例1”中,我设计的前置作业没有太多的生成空间,其原因在于对学生的牵制太多。例如,在作业中我不断提醒学生去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对边和对角线的关系,连知识点在课本上哪一页的提醒都不放过,这样,学生所谓的课堂交流都是我“精心”安排好的,得到的结论不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思考和验证得到的,他们没有在自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所以到了小组交流的环节自然就“冷场”了。

相反,在“案例2”中,我让学生先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然后再就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作出一些总结,并且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前置作业就给了学生很大发挥的空间,这样的课堂,他们就会有说不尽的精彩。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去演绎属于他们的精彩,这才是课堂知识之外的真谛和延伸。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把更多的学习空间还给学生,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给学生表现见解机会,使他们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木欣欣以向荣——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9。

[2]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