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黄芝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黄芝会

黄芝会

黄芝会陕西省富平县医院康复科陕西富平711700

【摘要】目的:探讨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温针灸疗法,观察组采用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67.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比治疗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具有疗效显著、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的特点,其治疗效果比常规温针灸疗法明显,具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温针灸;阿是穴;针刺后溪穴【中图分类号】R8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068-01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通常发生于长期弯腰工作、长期保持同一姿势者,棘上、棘间韧带通常由于脊柱的伤病而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炎症、水肿、增生、钙化等病理变化[1]。其炎症分布到韧带神经中产生刺激,导致腰痛。该疾病多发于成年人,通常因用力不慎、姿势错误而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目前,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方法很多,如药物内服、药物外敷、拔罐等疗法。本次研究中,对80例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实验,探讨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细节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脊椎病的诊断标准,有明显外伤史或长期弯腰劳作史,腰背部胀痛、疼痛或放射痛,于损伤韧带处棘突或棘间存在压痛,X线检查提示无明显异常,经B超或MRI证实为棘间韧带损伤。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21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8.9±10.5)岁,病程为2~36个月;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26.4±11.2)岁,病程为3~35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1.2.1观察组采用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疗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取阿是穴、肾俞穴、委中穴所在部位,治疗者用直径0.25~0.30mm、长度30~70mm的一次性不锈钢无菌毫针刺入,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将长度为3cm的艾条插于阿是穴的针柄处,点燃温灸,30分钟左右艾条燃尽,再换上艾条继续温灸,艾条燃尽后去除灰烬、拔针。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取坐位或仰卧位,进行局部消毒,选用0.5至1.0寸毫针,垂直快速刺入后溪穴,采用泻法,10分钟后将针取出。每周治疗3次,一个疗程为6次治疗,治疗2个月。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温针灸疗法患者取俯卧位,采用直径0.25~0.30mm、长度30~70mm的一次性不锈钢无菌毫针,治疗者取阿是穴、委中穴、夹脊穴所在位置,进行常规消毒,阿是穴垂直进针,深度为15mm,委中穴垂直进针,采用提插捻转法,夹脊穴倾斜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为25mm。将长度为3cm的艾条插于阿是穴的针柄处,点燃温灸,温灸2次,艾条燃尽后去除灰烬、拔针。起针后,在阿是穴处拔罐,保留10分钟后取下。

治疗周期同观察组一致。

1.3评定方式1.3.1进行疼痛评分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2],采用一条长为10厘米的直尺,直尺两端标注“0”和“10”两个数字,“0”表示完全没有疼痛,“10”则为疼痛最剧烈。患者站在无刻度标识的一面,通过移动直尺上的浮标来表示疼痛的程度,治疗者记录患者所指刻度对应的疼痛分值。

1.3.2治疗效果的评价[3]痊愈:腰背部胀痛、放射痛或压痛消失,活动自如;显效:腰背部轻度疼痛或压痛,活动稍受限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腰背部偶有疼痛或压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患者需要进一步治疗;无效:疼痛及压痛无明显减轻,复发时疼痛如前甚至加重。

1.4统计分析以SPSS21.0为平台进行检验,若得到P<0.05的结果,即可对不同组数据差异进行证实,可判定结果具备研究意义。

2.结果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为(7.05±1.33)和(7.12±1.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为(1.03±1.17),对照组为(2.21±1.13),由此可见,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更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经过治疗,观察组中达到痊愈的例数为2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患者痊愈数为12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是目前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腰背部胀痛、放射痛和运动受限,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治疗上,西医主张药物治疗或封闭治疗,而中医通过针刺、温灸、拔罐等治疗手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疗法,治疗效果明显。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在中医学说中归于“腰痛”的范畴,由负重闪挫等所致气血瘀滞。在中医治疗中,阿是穴和夹脊穴是常用的治疗腰痛穴位,针灸疗法可刺激该部位局部血流状况,有效提高血液循环。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通督脉,其主要作用为调节气血平衡,针刺后溪穴,因督脉经气不畅而由手太阳小肠经流至全身,减轻气血栓塞[4]。

本次研究表明,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疗法与常规温针灸法在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上,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但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疗法的治疗效果更明显,治疗效果达到有效水平的例数为38例,总有效率达95.1%,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温针灸法取得的总有效率为67.5%的对照组,因此,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疗法在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上,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1]张杰,耿翠燕,吴晓虎,等.局部封闭加针刀术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13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2010,10(22):5433.[2]李新伟,邵晓梅,谭克平.天应穴浮针刺与温针灸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4):309-313.[3]邵志刚,赵修照.定向浮刺加短刺治疗棘上韧带劳损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1):247-248.[4]李宝玉.针刺后溪、太冲穴复加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82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