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审美的时代节律——以建筑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3

设计审美的时代节律——以建筑设计为例

樊志鹏王亚亚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自远古时代的发展以来直至今日,设计领域出现了不计其数的设计风格和潮流,其中有的经久不衰、历久铭心,有的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它们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几个突发奇想地天才设计师的主观臆想,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审美趋势;文化;技术;审美思潮

随着时间的流逝设计审美的意向也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流派不断地竞争着领导着人们的设计审美趋势。设计的风格、流派在实质上是事物内在物质文化的外在形象表现,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的视觉形态感知。它要受到当时的经济、文化、环境、材料、结构、加工工艺以及审美思潮等方面的制约。所以究设计风格与审美趋势的形成原因需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材料、技术对设计审美的影响

一种设计风格必定要依附与有形的物质形态进行表现,这种物质形态使设计本身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物质形态作为承载风格自然也就更无从谈起。承托设计风格的物质载体是包括特定的材料及适合于这种材料的工艺技术。以建筑设计为例:建筑的材料不同注定了不同的建筑结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今中外的建筑都遵循着一个规律。比如西方古希腊建筑由于地处地中海沿岸,这一带多山地和丘陵,而且盛产优质的大理石,因此大理石成为古希腊建筑的首选材质。由于石材的横向载荷小、纵向载荷大、梁板式结构也就成为古希腊建筑最佳的结构选择。梁板式结构的弱点在于无法支撑大跨度的建筑空间,如果要建筑大体量的建筑空间就必须梁板和墙的数量与体量,而且不能开窗。这就导致古希腊建筑室内空间狭小、昏暗。在昏暗、狭小的空间内自然不适合进行任何的装饰。于是古希腊人把全部热情投注于室外的装饰设计对于石材的雕刻,无论是基座、柱础、柱头还是山墙、饰带都布满了精美的雕刻,使古希腊建筑就像是一座座雕塑,以至于人们赞誉为“石头的史诗”。到了罗马与中世纪时期,罗马人采用的是以火山灰为主要成分的原始水泥混泥土材料,通过使用这种材料,产生了适合大跨度建筑的拱券式结构。由于拱券式建筑结构的建筑墙壁厚实,室内空间大,适合进行雕塑、绘画等等装饰行为,提高了室内的实用性。但到了哥特时代,拱券式结构被双圆心的尖券和飞扶壁等结构所取代。尖券和飞扶壁的出现使建筑的墙面不再作为承重的结构,墙面被巨大的窗面所取代。新材料彩色玻璃的出现,与哥特建筑巨大窗户结合,因而,产生了哥特式建筑独特的审美趋势——彩色玻璃镶嵌画。这种装饰形式与高耸起伏的尖顶、尖券形成了哥特式建筑风格。人们称称赞这种适宜的建筑为“凝固的艺术”。在东方中国古代时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是气候温润、林木茂盛。而且木料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简单的加工,随后的青铜器铁器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木结构的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木结构建筑横向承载力较强,框架结构墙面不承重,只起围隔作用,使用灵活性强、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便于施工和维护,因此产生了中式木结构建筑审美趋势——“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到了十九世纪时刚刚开始的工业革命,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在1851年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水晶宫”开幕,全世界都被着巨大的新材料钢铁玻璃组成的宫殿所震撼。在材料方面,全部采用钢铁、玻璃,抛弃了土、木、砖、石等建筑材料,在工艺方面采用铆、螺丝等连接件,代替了传统的砖石叠砌,榫卯等技术,机器标准化制造变成一种审美趋势。由于这种单纯预制件安装的方式简单快速,节约成本,玻璃幕墙使室内空间明朗;在结构方面,抛弃了普遍使用的称重墙的结构体系,采用钢铁骨架的方法大大增大了室内空间面积。这种装饰风格引领人们的审美趋势,简洁大方、放弃多余的装饰,预示着人们新的审美趋势的到来。

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对设计审美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里面说一件物品要成为良器,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天时”、“地气”、是指器物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它们是制约器物审美趋势乃至品质的重要因素。气候地理条件对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审美趣味有巨大影响。如生活在温暖的热带气候的人们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之间就有巨大的差异,居住在北方的人们寒冷的气候赋予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以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保持住自由的状态。所以北方的建筑风格更为的宏伟气势磅礴。而南方炎热的气候有损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在炎热气候的人们性格温和,已于产生佛教等,所以南方的建筑精致典雅。地处中亚地区的两河流域是一片河沙冲击的平原,这里缺乏用于造房子的优质木材与石料。苏美尔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当地特有的材料——粘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两河流域夏季多雨建筑的防水工艺成为了建筑使用寿命的首要考虑的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苏美尔人使用石油晒干后的沥青涂抹于建筑底部形成墙裙,以此来来保护墙体不被雨水侵蚀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之后为了美观,也为了防止沥青在夏季阳光曝晒后融化,人们从河中捡拾贝壳和彩色石子等物品什贴在沥青层上,形成色彩斑斓的装饰图形。但是石子和贝壳容易脱落,为了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陶钉,在土坯强尚未干透时镶嵌进墙体。由于陶钉经久耐用相比于石头与贝壳,之后再两河流域广泛推广利用,随着技术的升级琉璃技术的发明改善了陶钉单调的色彩美化了墙面,而且相比石头有更好的防水性,之后琉璃普遍取代陶钉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及室内装饰的主要材料。此后,苏美尔人不只是简单的将烧制之后的琉璃贴上墙面,而是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将琉璃砖做成抽象的图形,再贴上墙面,形成了色彩斑斓的马赛克艺术效果这种方法被传承下来,并成为两河流域建筑装饰审美风格的趋势。在日本、韩国的传统建筑审美趋势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有关。这两个国家的周围是浩瀚的海洋,气候多雨潮湿,为了适应这种气候条件多是底层架空,以利于通风,防止腐烂。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该国的建筑装饰精细,使用竹、木、草、树皮、泥土和毛石等材质的装饰精益求精,精致典雅。而且,匠师不仅能够深度挖掘自然材质的结构和特性,同时还能充分的展现这些材质和色泽的天然之美,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的精心安排、巧妙布局、便形成了一种洗练简约、优雅脱俗的设计风格。北欧斯坦的纳威亚地区的设计审美趋势也是与特殊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紧密相关。斯坦的纳威亚地处欧洲大陆的北部,靠近北极圈,气候条件恶略,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河流纵横、山岭纵横、且原始森林茂盛,木材成为建筑的首要选择。因为气候寒冷,这楼里的人们对温润、柔和的暖色以及曲折流转的造型有着天然的喜爱。这就使得斯坦的纳威亚地区的设计审美趋势倾向发展材质的原始纹路与色彩和形态曲折柔美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造型简洁质朴、典雅凝练、却又具有浓厚的怀乡恋土的情怀的、亲切又温暖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地区对设计审美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发展轨迹,环境气候、风土人情,对设计审美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趋势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三、经济水平、审美思潮对设计审美的影响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美”、“丽”、与“乐”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总是出现在物质满足之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了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是由低到高逐渐提升的过程。后一个需求往往是建立在前一个需求满足的基本要求之上,不可逾越,否组后一个需求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这就如同要求一个衣衫褴褛、蓬头乱发的乞丐讲卫生一样,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说明物质影响精神。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审美愉悦总是建立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之上的。即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影响审美,而审美又产生风格。从当代设计发展思潮来看,无疑也是遵循这一规律的。诸如现代主义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完全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设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这一发展规律。在现代主义之前,欧洲流行着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当时审美趣味不承认机械的作用,过分夸大手工的价值,充满乌托邦式的幻想,当时的设计作品手工制造优美精良但是价格平民无法接受,归结于手工作坊式的劳动也与机器大生产的潮流不符,无法满足当时大众的经济水平无法发扬光大。但在对当时混乱风格的责难中,观察到艺术之美对生活的重要,对手工艺传统的提倡,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思考,对之后的运动有促进作用。随后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消耗让欧洲自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建立的经济基础轰然倒塌,经济衰败,百姓流离。战后的,物资匮乏、百废待兴,人们需要包括建筑、家具等各种生活物资,然而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产物不能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结合满足大众的基本生理需求,是自己被时代所淘汰。时代需要一种新的、能适应现代化机械生产的、能满足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显示情况的风格来满足大众需求。这时以包豪斯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应运而生。现代主义风格审美趋势,首先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装饰被认为是阻碍大众化最大的障碍,现代主义理论先驱阿道夫·洛斯(Adolfloos)提出了“装饰就是罪恶”的著名论断,他说:“装饰是罪犯们做出来的;装饰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伤害国家预算,伤害文化进步……装饰的复活是危害国民经济的一种罪行,因为它浪费劳动力、钱财和材料……因而发生了罪行。”与此同时密斯·凡·德·罗(LudwigMissVanderRohe)也提出了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设计审美趋势;其次强调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只有批量化工业才能达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包豪斯破除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界限,在艺术和工业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达到了艺术和技术的新统一,摒弃了手工艺制造,提倡大工业生产;最后注意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树立了一种以机器生产为技术背景的现代主义美学观和艺术风格。设计仍具有明显的风格特征:高度追求外型的简洁和精细,用构成派的几何型和风格派的均衡结构达到完整统一,同时摒弃一切传统的多余的装饰,在色彩上追求单纯明快的主张,整体上形成一种严谨理性的造型形象。现代主义风格及审美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经济低迷时期的权宜之计,这种设计虽然价格成本低廉,但是缺少艺术对人性的关爱,与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充满冷漠感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已经引起人们的不满。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欧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而且超过了战前的经济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发生变化。新的更具有人性关怀的、更有表现感的、更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更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多的出现,比如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风格的出现,设计理论家西奥多·阿德诺更是里出:“现代主义设计除了使用之外,毫无意义。”甚至有设计师指出现代主义不人道的形式就是一种犯罪,单调、呆板、的功能主义原则是当代设计创造苍白和贫乏的元凶。文丘里也提出了“少就是烦(Lessisbore)”。至此,以繁冗、复杂、昂贵和小众化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审美趋势取代了现代主义设风格开始流行。

通过研究设计风格的发展,设计审美的时代节律受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受材料、技术发展进步的影响外,还受到地域环境、经济水平、审美思潮的影响。就像唯物主义辩证法里说的一样,事物的发展规矩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确实迂回曲折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审美趋势也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行,在简约与繁密、创新与复古、严肃与活泼、浓艳与朴素、理性与感性等中游走,不是那种风格是最好的,只有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是最好的随着人类发展,人类新的审美风格一定也会出现,审美的时代节律依旧会延续出它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高明.现代设计的风格与流派[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6-13.

[2]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本社,2013:3.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84-264.

[4]章启群.艺海捉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19.

作者简介:

樊志鹏(1993-),男,蒙古族,籍贯:河南开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艺术硕士学位,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