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疗效观察

刘良

(黑龙江省富裕县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299)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论: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安全可靠。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溃疡性肠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119-0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直肠、结肠黏膜层,常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1]。在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肠避”、“下痢”、“泄泻”等病范畴内。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同时也有较好的抗复发作用。现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2.5±1.5岁;病程0.5~5年,平均1.5±1.5年。病程:轻度9例,中度8例,重度3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2.5±1.5岁;病程0.8~5.5年,平均1.8±1.5年。病程:轻度8例,中度9例,重度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制定的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20例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柳氮磺胺吡啶1g/次,每天3~4次,治疗周期28天。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怀山药,化湿用砂仁、陈皮、薏苡仁、扁豆、白蔻仁。方剂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10g,砂仁6g(后下),陈皮9g,枯梗12g,扁豆15g,怀山药15g,莲子15g,薏苡仁15g,黄芪18g。若气短少力,大便滑脱不禁,甚则肛门下坠或脱肛者,加升麻15g,羌活12g,石榴皮18g益气涩肠止泻;胃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加白蔻仁10g理气宽胸化湿。

1.3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由重度转为轻度;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或黏膜病变积分减少2分,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症状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结肠镜复查黏膜病变积分减少1分,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2]。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及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20例,显效9例,占45.0%,有效6例,占30.0%,无效5例,占25.0%,总有效率75.0%。观察组显效12例,占60.0%,有效7例,占35.0%,无效1例,占5.0%,总有效率95.0%。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UC),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肠避”、“下痢”、“泄泻”等病范畴内。早在《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的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避。”《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避便血如何?岐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帝曰:肠游下脓血如何?岐伯曰:脉弦绝死,滑大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尚无根治疗法[3]。西医内科治疗的目的是活动期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病情,防止并发症;缓解期主要是防止复发,监测癌变。本病无论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如何,西药治疗总是首选。在治疗本病过程中,要突出中医特色,坚持补脾固肾的重要性。溃疡性结肠炎在其自身演变过程中,消耗人体正气,往往使疾病久治不愈,单纯就病治病,效果不够理想,必须站在补脾益肾的高度,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方可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4]。一般补脾可用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扁豆、砂仁、陈皮、木香、薏米、莲子、大枣等,补肾如四神丸、七神丸等,药如故纸、肉果、吴茱萸、山药、附子、肉桂等。必须强调:健脾固肾之治则,不仅是在久病不愈情况下使用,即使疾病发展当中,只要见有脾肾不足病症,同样可加入相应药物,以增强人体抵抗力,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兆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1.

[2]李岩,刘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2006,30(1):38-38.

[3]杨哲,张卫卫.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07,20(4):30-31.

[4]吴兰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13(6):3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