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李章新

李章新

(大名县王村乡孟村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认识客观世界和获得自身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思考怎样为学生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大门,促使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思考、操作、实验、讨论、交流,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1.创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认为“不经过真正的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的”。《数学课程标准》亦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目的,有以下几种途径。

(1)激励学生主动走进数学。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素材,精心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教师通过创设卡通动物在超市购物的情景,联系生活常识,激发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心理需求。又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教师可用动画呈现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形式,让学生观察并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天性来感知平移与旋转。

(2)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创设情景就是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做”数学。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用“展示软尺——折断软尺”现场活动,提出“还剩多长”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计算方法,同时体会到计算的价值。

(3)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需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完成再创造并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往有水的杯中放小石头,学生凭借生活常识与经验去判断、去观察,得知“石头占一定的空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成功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摸清学生思维动态,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热情关怀,循循善诱,耐心点拨,让他们学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让他们学活,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把学生培养成“爱学、会学、活学”的主动型求知者。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都应让学生独立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感受不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思维空间

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适当地帮助和指导等方式,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让学生把课外做的直径为2cm、3cm、4cm的圆纸片,分别在直尺上滚动,并把测得的直径,圆周得长度填入表中,再将表中各个圆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比较,让学生归纳规律,从实验中得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通过层层设疑,造成学生思维冲突,“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这样,“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的智力活动,为学生探索知识进行再创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