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对福利中心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行为干预对福利中心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李清华

李清华

新乡市社会福利中心453000

据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2015年我国十八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发病粗率为27.9%,近几年我国的十八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发病率正逐年增高,且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是51.5%、46.1%、16.9%[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对高血压本身以及高血压的危害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如果高血压不能有效的控制,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也会随之高升,成为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巨大杀手,尤其是对于生活在我福利中心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智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高血压的了解十分有限,对高血压的治疗依从性比较差,针对我中心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为干预,以期提高患者依从性,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效果。

1.认知行为干预。

高血压是诱发脑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发病率高,而且病程比较长。长期服药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依从性[2]。认知行为干预是指通过纠正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行为及情绪,促进行为及观念改变[3],有助于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改善依从性,纠正认知障碍。帮助其树立健康信念,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使患者产生自主感及被关心感,消除焦虑等负性情绪。树立正确认识,积极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

2、服药依从性干预。

提升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可有效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及血压的控制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4]。在我中心检出的56名高血压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入中心前独居,且生活条件艰苦,即使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治疗也是断断续续;还有一半左右患者智力低下、呆傻,分发的药物有时都会丢弃掉,不能规律用药。对于这些不能规律服药的患者,我们变主动按时服药为被动按时服药,每个人、每次服药的药物、剂量按人名单独包好,明确服用时间,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按时发放,护理人员专门看护服药,避免漏服、吐掉等情况,以保证药物按时按量服用。

4、膳食干预。

健康的膳食结构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追求味觉刺激的同时,忽略了高盐、高糖、高油脂食物背后所存在的危害。护理人员可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膳食习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膳食干预方案,从而提高病人血压控制效果。但是,因为我中心的高血压病人是群体生活,就目前的现状,我们还很难做到每一个人、每一顿饭的合理饮食,我们首先从共性的低盐、少油着手,然后规范个体的饮食,戒烟限酒,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的高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平稳血压。

5、运动行为干预。

随着社会进步,城市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均衡,多种因素作用下,肥胖已经是人们难以控制的又一问题。在管住嘴的前提下,迈开腿才是给生命注入新鲜活力的动力。全民健身,全民运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居民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肥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患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适当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机体代谢,燃烧多余脂肪,防止脂肪堆积;适当运动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使血压、血脂保持稳定等,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对于我中心的养护对象,因为有些受身体残疾、智力残疾所限,不能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那么我们的工作人员给设计适合残疾人活动的益智健身小活动,以期达到动起来的目的。

根据养护对象不同的情况,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行为干预,可单一、也可多种干预一起进行,在这些行为干预下,我中心的高血压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稳定了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诉,适当的行为干预确实对于我中心的高血压患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血压监测及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血压得到了有效平稳的控制,但是,高血压的行为干预还不是十分成熟,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逐步完善,我们要看到他的积极效果,为我们所用,积极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018年高血压年度报告。

[2]林斯环.析认知行为干预在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6):843-845.

[3]张涛,孙立奇,刘肖肖,等.认知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8):41-43.

[4]刘甜,刘杏,李胜玲,等.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遵从行为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2):629-634.

上接第342页

素,又可为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动态行为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为预防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生糖尿病足提供资料,为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动态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提高糖尿病病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病人的主观能动性[2]。

目前,我国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行为管理做得还不理想,一旦糖尿病足的发生不但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使社区糖尿病患者全面掌握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知识、技能,平时重视检查,提高其行为管理能力,是我们社区医护人员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静,张月华,王关君,等.2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足部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8):1357-1360.

[2]卢湘,白姣姣.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4,(9):1027-1029.

[3]黄洁微,徐玲丽,陈伟菊,等.糖尿病足护理单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43-2045.

[4]杨青,钱晓路,白姣姣,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35-337

[5]吴丽萍,李亚洁,张缀琴.行为转变理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护行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12):1086-1089.

[6]杜丽冰,林田,刘雪莲.2型糖尿病病人社会支持和自护行为的相关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B):697-699.

[7]黄晓萍,杨涛,蔡娅,等.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自护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66-568.

[8]廖秀娥.同伴支持在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4):503-505.

[9]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08[J].DiabetesCare,2008,31(Suppl):S12-54.

[10]周敏.心理干预及行为管理对预防糖尿病足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23):73-75.

基金项目:上海市长宁区医疗卫生类科研基金:20164Y021

作者简介:马海萍(1978-),女,主管护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