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急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心律失常的急诊护理措施

张红柳

医大一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1

【摘要】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和速度异常等任一项异常。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有:①冲动发生异常包括自律性异常、异位冲动形成、触发激动(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②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与阻滞(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折返(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附加传导途径。③冲动发生与传导异常。如果不及时正确地救治,病死率极高。

【关键词】急诊;心律失常;护理

1辅助检查

1.1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12导联心常规电图对诊断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和缺血、心脏房室肥大、心肌和心包疾病、血清电解质紊乱,观察药物(如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等)对心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监测,通过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

1.2心脏X线检查

常规X线检查可显示心脏、大血管及肺血管影像。常采用正位、侧位或斜位投照。心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显像。

1.3超声心动图

可显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运动,测量血流速度。常用有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脏声学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

2急诊治疗

2.1病因治疗

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以及去除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的其他诱因(如电解质失调、药物不良副作用等)。

2.2药物治疗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按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来分类Ⅰ类药抑制0相除极,曾被称为膜抑制剂,按抑制程度强弱、及对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不同影响,再分为Ⅰa、Ⅰb和Ⅰc亚类,分别咄奎尼丁、利多卡因和恩卡尼作为代表性药物。Ⅱ类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和不应期,以胺碘酮为代表性药物。

3急救护理措施

3.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

早期识别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干预手段是抢救的关键。通过床旁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心电变化,并定时做l2导联心电图检查,严密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注意有无高危,匹电图波形。

3.2基本生命支持

发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开放气道,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时,注意按压手法姿势的正确,按压频率和深度符合《指南》的规范,注意避免发生胸骨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条件允许应立即气管插管,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3电击除颤护理

对于发生室颤的患者,在基本生命支持妻础上,,快速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是非常重要的救治手段。室颤时,心脏丧失泵血能力,血浓循环终止,通过电击除颤,快速恢复窦性心律和有效循环。因此,室颤二旦确定,必须及时快速进行除颤。电击除颤前检查地线是否连接好,单相波除颤仪能量选择为360J,除颤时电极板上涂抹导电糊,准确将两极分别置于:心底与心尖部,紧贴患者皮肤,快速充电,放电后立即继续进行胸外按压以及辅助呼吸,完成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术后(约2min),通过心电图观察心律、心率变化。若仍为室颤,可再进行电击除颤。除颤间隙,可静脉推注“肾上腺素lmg”,每3~5min1次,继续心肺复苏。

3.4建立静脉通路

心脏停搏后,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氧。无氧代谢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其程度随心搏、呼吸停止时间延长而加重,而酸中毒又导致心搏不易恢复,即使恢复也不易维持,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发生心跳骤停时,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输入通道;一条为急救药物和冶疗原发病药物的备用通路。

3.5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

复律过程中或复律后;患者常常伴有其他心律失常,或者窦性心律不易维持,此时应及时准确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目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几乎本身都会导致心律失常,所以用药过程中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临床常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对血管刺激较大,常引起静脉炎,应密切观察静脉穿刺局部皮肤情况,出现静脉炎后可给予硫酸镁湿敷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肺纤维化,还可发生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或因QT间期过度延长而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等,注意用药反应。

4急诊护理

4.1一般护理

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鼓励床上活动乃至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h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

4.2氧疗护理

非严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2~4L/min,浓度30%~40%;严重缺氧者6~10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30%~5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予以间歇低流量持续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4.3用药护理

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利尿剂应用中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扩血管药物应用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现象。

参考文献:

[1]周东烨.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特点及与冠心病关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29期

[2]唐利龙,童步高.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2年03期

[3]刘秀华,赵华宇,代宏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