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巧结尾,使教学更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课堂巧结尾,使教学更精彩

李世梅

李世梅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8中学831400

摘要:课堂结尾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堂好课的结尾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一种“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感觉。所以,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课堂结尾、巧妙设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课堂结尾教学方法有效性

写文章要求“凤头、熊腰、豹尾”,说明了结尾的讲究。一堂好课结尾也应如此,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感觉。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上出精彩的结尾,给学生留下兴趣犹存、遐想无穷的余音,来实现有效性教学呢?下面撷取几段课堂教学中精彩的课堂结尾,共同分享:

一、体验式结尾

如《井底之蛙》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设计: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亲自体验一下。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实际,了解了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同时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的结尾把学生的兴趣延续到体验之中,把学生从文本中解脱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思维的延续过程。

二、概括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学《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的情况下可设计为:这篇课文既写景(曼谷四季常青、景色优美),又写象(小象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还写人(阿玲热情能干、乐于助人),使美的景、美的象、美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全面简洁的归纳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在运用概括式结尾方法时要注意的是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洁性和准确性。

三、引用式结尾

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歌俗语等对全文进行收口,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有情感的升华。如教学《一分钟》时可这样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珍惜时间,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四、表演式结尾

对于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我认为表演式教学法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双语教学课堂结尾阶段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小品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就会余味无穷、兴趣盎然。如《从现在开始》一课,在课尾可以邀请三位学生上台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表演轮流当王的片段,体会动物们的语气、动作、神态等,从而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感悟,明白只有尊重别人的习惯才能受人喜爱。这种表演情境的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

五、激励式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能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学《掌声》一课,结尾可以这样设计:让我们再来读读英子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同学们,你们对掌声的意思一定有了新的理解,在这里,掌声已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了,而是爱,是鼓励,是夸奖,是帮助,是关心,是关爱,更是支持(教师板书爱心)。正如作者董保纲所要表达的:“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六、对比式结尾

对比式结尾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如学习了鲁迅的《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样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七、检查式结尾

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多以填空的形式再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设计:当学习完课文后,大屏展示:“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妙:蒲公英靠()传播种子,苍耳靠()传播种子,豌豆靠()传播种子。”通过补充填空,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八、续写故事结尾

有些课文学习后,总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如《风筝》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处理:孩子们,没找到“幸福鸟”的小伙伴们心情怎样?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吗?孩子们会很快找到“垂头丧气”这个词。教师继续渲染:想想他们会多伤心、多难过呀!“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课文结尾就这样结束了。请你设想一下,把寻找的结果写出来,把你们当时的心情也写下来。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课堂教学中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但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学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结课不必一味地追求形式,应当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