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向张二公祠小源流考

/ 3

南京向张二公祠小源流考

芦晓莲

芦晓莲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0

今天南京的金沙井34号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五进院落,为中共秦淮区委党校所在地。

该处原有晚清南京学者汪士铎及其族人的私宅。太平军攻克南京的次日,汪氏族人纵火将宅第焚毁。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此地基上重建新屋,装饰华美、颇壮观瞻,曾用作干王洪仁玕王府。①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后,清政府曾“暂就金沙井贼遗老屋”权作南京城的临时城隍庙。

但比较鲜为人知的是,晚清时这里还长期是向张二公祠所在地。

向张其人

功臣专祠是专门为某个(或几个)有功大臣修建的单独祠庙,由地方主官春秋致祭。要说明向张二公祠的有关情况,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其祀主向荣和张国梁的身世经历。

向荣(1792~1856),字欣然,四川大宁(今巫溪)人。行伍出身,早年受陕甘总督杨遇春赏拔,征战西北,累功得游击。1833年提副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擢总兵,1847年升四川提督,1850年调湖南剿平李沅发起义,后又调广西镇压太平天国。

在广西其间,向荣部表现尤为强悍,曾数挫太平军兵锋。1852年4月8日,太平军在昭平山中大败清军,阵斩总兵四员,毙敌四千余人,随即由小路直取桂林。4月17日晨,向荣率轻骑赶至桂林入城,仅隔半日,太平军前锋即抵城下。此后太平军围攻月余,终因向荣固守而不克,遂转进湖南。

此时向荣的官场环境不佳,始则与广西巡抚周天爵意见不合,继而跟副都统乌兰泰的主张也不一致,以至军事屡屡失利,受到清廷严责。因此总觉事权不专,怏怏不乐。1852年底,向荣跟踪太平军到武昌城外,始被命为钦差大臣,开始主持军事。这在他个人可谓心满意足,名至实归,于是大卖力气,沿路追击顺江东下的太平军直到南京城东扎下了所谓“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是清政府部署在江南与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军事力量,兵力约有1.7万余人,结营于南京城外的东、南、西三面。它的任务就是围攻天京及镇江,阻止太平天国势力向苏南、浙江富庶地区发展,同时兼顾江北、皖南及上海等地的防务。

张嘉祥(1823~1860),字殿臣,广东高要人。早年曾谋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全昌咸货铺,1845年在当地参加天地会反清起义。1849年受清广西按察使劳崇光招抚,改名国梁,充把总。1851年转隶向荣军,提守备,并于当年阵毙起义军首领颜品瑶。1852年迁都司,次年任游击。1854年擢副将,次年升总兵。1856年得赏提督衔。

张国梁作战凶悍,常能奏捷,又善与士卒打成一片,被呼为“阿哥”。在江南大营中常扮演急先锋或救火队员的角色。

江南大营两溃及向张之死

向荣虽然驻军天京城下,但该部弱点极多:第一,其所有军饷后勤须向地方请求接济,各省有事,协饷立即中断,以至军心不固;第二,江南大营七拼八凑,有所谓鄂、湘、川、滇兵勇之分,各成系统,因此作战的心志不齐;第三,该部基本没有水师协助,清廷虽调广东红单船入江助剿,但却指挥不灵,收效甚微;第四,江南大营摊子铺的太大,常因备多力分,兵不满万;第五,向荣其时年逾六旬,染患腿疾,行动维艰,有记载说他驻扎南京近郊三年,实未出营门一步,不能亲历行阵;第六,咸丰帝奕詝甫经继位即须应对剧变,因此性情急躁,往往胡乱指挥。这些都注定了江南大营失败的命运。

即便如此,江南大营的存在对天京也是不小的威胁。至1855年底,该部已在天京外围建立起一道北起江岸石埠桥,沿南京明外郭遗址直达溧水、高淳东坝等处的环形包围圈,进则威逼天京,退可屏蔽苏浙。当时主持太平天国军政大计的东王杨秀清审时度势,决定厚集兵力,击破江南大营。

1956年6月1日,太平军攻破烟墩山大营,阵毙江苏巡抚吉尔杭阿,镇江清军胆落。13日,从西征战场回援的石达开部遣兵轻取溧水,迫使江南大营再分兵5000往援。18日,太平军击败仙鹤门清军,迫其收缩。同日石达开部进至天京城南一线,并前出至黄马群扎营,截断江南大营南北联系。20日,太平军与清军在紫金山东麓大战,“步战汉兵,马战满兵,两交并战”,难决胜负。与此同时,太平军分兵直扑七桥瓮、灵谷寺、朝阳门外等清军诸垒,将其全行焚毁,青马群的清军主力陷入窘境。最终,石达开部攻破清军防线,向荣逃至紫金山大营负隅,张国梁败回七桥瓮巢穴固守,孝陵卫一带清军营盘20个当即为太平军乘胜荡平。随后,太平军分队进扎小水关、高桥门一线,准备围歼残敌。向荣则在张国梁竭力保护下,连夜后撤,逃往丹阳,江南大营溃败。

6月27日,太平军开始东进。7月4日,太平军进抵丹阳西南一线,此后双方在此相持一月。向荣拼死抵抗,计穷力竭,才勉强稳住阵脚,但最因羞愤疲病于8月18日上吊自杀。②不久,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江南大营则利用这个天赐良机不断休整补充,重新进逼天京。张国梁则继续帮办军务,成为大营二号人物。

卷土重来的江南大营也还是不思进取,但以坐守为能事,甚至在天京周围挖掘了百里长壕,希图以此困死天京。1860年4月,太平军遣兵奇袭杭州,迫江南大营分兵往援,然后回师会战,于5月6日再次将其击溃。

不久天王洪秀全颁下严诏,令东征苏南。5月18日太平军进抵丹阳,与张国梁所率残部决战。次日,太平军攻入,张国梁策马出逃,在过护城河时“水深马没,遂致沉溺不起”,就此结束了其充当清廷鹰犬的生涯。③忠王李秀成得悉后,即命人寻获其尸首,并用棺木收埋于丹阳宝塔根下,以明其“两国交兵,各扶其主,生其是英雄为敌,死不与其为仇,故代收埋之意也。此是恤英雄之心,非我与仇也。”④

向张的先后去世,也标志着清政府经制兵绿营的彻底朽败,从此军政大权开始转入以汉族地主居多的地方督抚手中,清廷失去政权也已只是时间问题了。

清廷对向张的抚恤

清廷对向荣的恤典经历了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1856年8月18日,清廷收到江南大营帮办福兴发出有关向荣去世的奏报,其中说:

四载以来,屹然为苏浙保障,叠次分援皖南、江北等处,力顾全局,远近之民同深感戴。良由该大臣声威素著,最为贼所畏惮,又善抚士卒,军中皆乐为效命,凡与各路军营及督抚大吏文移,亦无不推诚见心和衷商办,智勇公忠实属一时杰出。

当日,咸丰帝即发布给向荣赐恤的上谕:

向荣著加恩开复提督,赏还花翎,即照提督军营病故例赐恤,并赏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伊孙向恩等三人著俟服阙后,由吏部带领引见。其灵柩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

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该上谕原件,所赐世职最初为“轻车都尉”,咸丰帝亲自用朱笔在前面加上了“一等”二字。

9月30日,礼部又将向荣恤典的具体内容上奏,并奏问是否给予谥号,并指出“例载军营病故者,不立传、不入祠”。于是,咸丰帝再下谕旨,要求“准其予谥”(后谥“忠武”),并破例“著于江苏地方建立专祠,以彰荩绩”。⑤

到了1859年底,经两江总督何桂清联衔江苏巡抚徐有壬、学政孙葆元会奏又将向荣入祀江苏名宦祠。清军夺回南京后,清廷还为向荣“赐祭一坛,入昭忠祠”。⑥

清廷对张国梁的恤典则略有不同。

到1860年,太平天国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年,战场上的大起大落反复了数次,咸丰帝的性情也所有沉稳。1860年6月咸丰帝收到有关张国梁沉溺的奏报后,第一反应是“仍应访查实在下落,如尚未亡,或遇救得生,犹堪备干城之选”。⑦

当搜寻数月仍无结果时,清廷才下诏优恤,“追赠太子太保,祀昭忠祠,谥忠武,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论功行赏又“诏加……世职,并为一等男爵。祀江宁忠义祠,复与向荣合建专祠。”⑧

建祠始末及沿革

南京向张二公祠始建于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由地方贤达汪士铎、朱锡九等捐献金沙井地基,经两江总督李宗羲奏准而建。将以金沙井遗出原临时城隍庙庙屋(今34、36号)的前两进加以改修,计头门三间、飨殿三大间、旁屋二间、走廊二道。后三进用作“崇善堂”,以收养和周济丧失劳动力的寡妇。祠内有二公画像,并有碑记。向张二公祠的日常维护则由善后局还每月拨给四千钱的“香镫钱”,以雇募僧道从事洒扫洁除之役。⑨

在汪士铎为李宗羲代笔的《向张二公祠记》中,作者不仅感慨:

二公同心以障,以保自四郊以致苏常,晏然安枕,市廛不扰,此岂寻常将率所能哉?然而前后八年间,糜饷数百万,覆军杀杀士卒无成功,其故何哉?⑩

辛亥鼎革,该祠日渐荒芜。1928年,中央大学国学书局迁入其中办公。后又作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中央图书馆印刷所等之用。?

时光荏苒,今天金沙井36号是秦淮区自学考试办公室所在地,其古建筑已湮没无存。秦淮区党校所在的34号虽稍有改建,但大貌尚存。计有头门、大厅、二堂及后楼5进,纵深68米,面阔17米,占地1156平方米,建筑面积923.5平方米,并保留了部分建筑雕花及碑刻。1982年,该地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抚今追昔,向张二人由白丁遇时势而得显位,又因功败垂成而令人叹惋,其身后哀荣更因世道沧桑而起伏跌宕,历史江流的巨大回旋的确值得人们用心品味。

芦晓莲: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副主任、馆员

注释:

①金实秋、易家胜:《太平天国王府》,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第97页。

②有关向荣之死,清代官方及档案记为病故,李秀成自述说是自缢,经罗尔纲先生《增补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考证,确认其为自缢。今从罗先生之说。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以下简称《档案史料》)二十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87页。

④罗尔纲:《增补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76、235~236页。

⑤《档案史料》十八,第530、543、626、627页。

⑥《档案史料》二十一,645、689;《清史稿》。

⑦《档案史料》二十二,第306页

⑧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3489页。

⑨上江两县志(成文版),第196页;续纂江宁府志(成文版)第43、53页。

⑩『清』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531,第644页。

?杨新华,王宝林:《南京山水城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420~421页。

?韩品峥主编:《南京文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第6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