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洗液温度与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冲洗液温度与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关系探讨

张幼丽叶有强陈淑芳

张幼丽叶有强陈淑芳(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冲洗液温度与膀胱痉挛的关系。方法将78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按术中冲洗液温度不同,随机分为体温组和室温组各39例,比较2组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及膀胱痉挛间隔时间。结果体温组发生膀胱痉挛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室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冲洗液温度宜在36~37℃,可明显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

【关键词】前列腺电切术冲洗液温度膀胱痉挛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231-02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施行手术时,为降低电切综合征和其他并发症,必须使用液体持续冲洗使术野清晰。为探讨冲洗液温度变化与膀胱痉挛的关系,本文将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78例施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术中使用不同冲洗液温度,比较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78例手术患者,均为前列腺增生,年龄53~85岁,平均71.5岁,术前诊断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均有排尿困难。按术中使用冲洗液温度不同分为体温组(36~37℃)和室温组(20~25℃)各39例,2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手术室温度保持22~26℃,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电切术,采用ekerman冷光源、摄像系统;Plasmakineticpk刀(等离子电切刀),功率为pk3160des80。经尿道插入电切镜,依次观察尿道、精皁、前列腺、膀胱内情况,采用分区、分段切除法。冲洗液为生理盐水,体温组采用36.5℃~37.2℃,室温组用室温冲洗液冲洗。并对2组内膀胱痉挛发生的例数及膀胱痉挛间隔的时间继续临床观察。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体温组痉挛发生率及痉挛间隔时间明显低于室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膀胱痉挛发生例数、痉挛间隔时间比较

注:*p<0.05

3讨论

3.1适宜的冲洗液温度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需要大量的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膀胱,在保持手术视野清晰的同时还降低了电切前列腺所产生的热量。采用冷冲洗液能减少手术出血,但易致低体温的发生;为了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有学者将21℃左右的室温冲洗液加温至36℃左右术中应用,能有效的降低低体温的发生[1]。但膀胱冲洗液温度过高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重出血[2]。本研究中采用体温36~37℃和室温20~25℃的水温进行膀胱冲洗,膀胱痉挛发生率分别为25.64%和48.71%,其膀胱痉挛间隔时间分别为3.3±0.2和2.1±0.3,体温组膀胱痉挛发生率及痉挛间隔时间明显低于室温组;体温组不仅较好的预防膀胱痉挛的发生,还预防了低体温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也避免了应水温过高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出血。

3.2膀胱痉挛膀胱痉挛是电切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冷冲洗液由于水温与体温间的温差较大,从而刺激膀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膀胱痉挛的发生,加大手术中出血的风险。低温刺激膀胱痉挛发出频繁的挛缩,膀胱抑制性收缩增加了前列腺窝的渗血、倒流的膀胱血会产生血凝块刺激三角区。加重膀胱痉挛的发生,而形成恶性循环[3]。电切综合征是前列腺电切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0%~29.0%,主要特征:胸闷、气促、高血压、烦躁、心律失常、表情淡漠、恶性、呕吐、呼吸困难、惊厥和昏迷,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等因素容易导致电切综合征的发生,而危及患者的生命[4]。

综上所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冲洗液温度宜在36~37℃,可明显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恭会,张志根,李新德,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围手术期低温的防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11):675.

[2]刘加升,陈家清,孙晓清.冲洗液温度对前列腺术后出血的影响[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3,2(2):79.

[3]邓小英,邬娜,李利香,等.不同温度膀胱冲洗液的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湖南学院学报,2007,9(2):59-60.

[4]叶敏,陈建华,孔良,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6):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