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2015-2016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孙梁

(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214400)

【摘要】对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医院临床报告的60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皮肤及附件损害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不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如抗生素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易发生)、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合理使用药品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3-0335-02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的相关规定的不断出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也必然成为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之一,同时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为药学工作提供一定反馈,为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我院2015年—2016年报告的6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36例,占上报数的60.0%,中成药8例,其他16例。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反应,即皮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无相关性。

具体统计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病例来源于我院2015—2016两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共计60例。

2、处理方法:将数据输入电脑,利用Excel表格对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别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分析结果

1、60例药物不良反应概况:男23例,女33例。年龄分布:1—80岁,其中≤18岁5例,19—59岁43例,≥60岁12例。病例来源分布:几乎均为住院病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给药途径分析:口服给药13例,静脉给药46例,外用为1例。

2、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反应的药品分类及临床表现:

2.1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相关药物(表一)

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例数及诱发药物:

皮肤过敏反应26例,药物有:、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用头胞哌酮舒巴坦、热毒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注射用头孢唑啉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溴已新葡萄糖注射液

消化系统损害(恶心、腹痛,腹泻)21例,药物有:右旋糖酐铁片、替硝唑注射液、头孢丙烯分散片、甘油果糖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米索前列醇片、罗红霉素软胶囊、莫西沙星注射液、吗啡缓释片、苦黄注射液、金振口服液。

皮肤潮红、呼吸困难5例:药物有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甘草酸二胺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骨瓜提取物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

发热4例:药物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头晕头痛1例:药物为罂粟碱注射液。

烦躁、焦虑1例:药物为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

眩晕1例:药物为依替米星注射液

肝胆系统损害1例:药物有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2.2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品分类:

药品分类药物不良反应例数所占百分比(%)

抗菌药物36例、占60.0%;

妇科用药9例,占15.0%;

中成药物8例,占13.3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3例,占5.0%;

呼吸系统用药1例,占1.66%;

消化系统药物1例,占1.66%;

抗贫血药物1例,占1.66%;

麻醉用药1例,占1.66%;

三、结果讨论

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分布: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成年人(19—59岁)不良反应占总数的71.66%,老年人(≥60岁)占20%,儿童占8.33%,成年人占总数的比例较高。成年人引起不良反应与其免疫应答能力较强及不合理应用有关。

其次为老年人,这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1、老年人的肾脏组织、肾血流量、肾小管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功能等变化,大大地影响药物自肾脏的排泄,再者老年人肝血流量减少,功能性肝细胞减少,对药物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使用在肝脏代谢经肾排泄的药物时,由于其肝肾功能的衰退使药物的血浆浓度增高或延缓药物自机体的消除,t1/2延长,从而老年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给老年人用药时,要根据其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或调整给药的间隔时间2、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相应增多有关;因此,对于老年患者一定要谨慎选药和控制药物剂量,合理使用。

2、给药途径,剂型分布:

给药途径不同、ADR发生率亦不同,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占总数的76.66%),口服给药(占总数的21.66%)

静脉给药原因可能为:1、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入体循环吸收起效,无肝脏首过效应2、静脉给药对药物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各方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因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3、与静脉滴注时的消毒不严、操作不当以及滴速过快、有关;4、药液浓度过高、配置的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有关。因此,我们应遵循能口服,外用药物治愈的疾病,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如确需静脉给药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对于药物速度及浓度的要求用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5、据了解有些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认为只有输液才是积极地治疗,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使用输液。

3、药品品种分布: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抗菌药物共36例,占60.0%。这与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头孢菌素类的应用密切相关。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最多数(占45.%),头孢菌素类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等优点,是临床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用量大。随着临床使用量的增加,其不良反应例数也趋增多。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头孢菌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治疗作用,对病毒、支原体、真菌引起的感染无效。不同的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范围也不同。同时,两种头孢菌素不宜同时使用,也不宜和青霉素同用。因此,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频繁换药、疗程等问题,减少ADR的发生。

4、器官系统分布:

皮疹及其他过敏反应居多,原因为1、皮肤反应易于观察判断,不易与其他症状相混淆。2、过敏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有些药物本身抗原性强,容易引起皮疹。

五、结论

综上所述,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如抗生素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易发生)、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合理使用药品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廖燕玲,刘承统,陈治宇。2011—2013年312例医院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03。

[2]、李韵梅。药物不良反应545例分析。当代医学,2013.06。

[3]、梁莉,王爱丽,倪梁朝,郝建忠。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