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数学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尝试

张俊杰

河北省永年县第十四中学张俊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受旧的教学理念、旧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形成听老师讲、模仿老师的做法算、大量练习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六年旧的数学教育的影响,这种学习方式根深蒂固。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总结,学生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尝试几下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图案设计》《轴对称》等内容中,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美,还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制作来创造美。

3.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4.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简炼、幽默的语言,再加以恰当的体态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心理基础。

二、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动手能力差,缺乏活动热情,面对活动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但教师的准备,并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相互促进。活动结束,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仔细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评价者,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不仅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明晰他人的思路,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其次,合作交流必须要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能自主探索的就自主探索。当自主探索不能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进入合作交流的程序。

另外,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别组总是某一个人发言。对于这种现象,采取发言人轮流制即可避免。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人云亦云,不懂装懂,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尤为重要。质疑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自信。学生不是没有问题问,而是不敢问,怕受到教师的斥责或同学的嘲笑。因此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其次,在课堂中,要留有机动的时间供学生质疑。这个时间可以安排在教学环节中或结尾。

4.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才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促进其学习方式的改变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特别是过程性评价,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进行兴趣的自我培养,自觉地改变学习方式。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器。特别是当学生有新奇的想法时,更要及时激励。要尽可能布置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如设计新颖的统计图等。不仅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否符合所运用的知识,更应对与众不同的创意大力表扬,既增强创作者的信心,也使其他学生产生仿效的愿望,当有适当的机会时,他们必然会将这种愿望付诸于行动。久而久之,就会达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作用

教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环境,才能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起到相应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改变、完善学习方式。

总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完善。只有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才能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