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马成林

马成林(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中心卫生院733000)

【关键词】丹红眩晕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196-02

颈性眩晕即颈椎病椎动脉性,是颈椎病常见的类型之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甚至猝倒等症状。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患者182例,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2例,均为门诊住院收治,诊断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影响等检查确证。其男79例,女104例,年龄14~80岁。病程3天-18天,颈部僵硬103例,视物模糊35例,耳鸣,听力障碍27例,恶心、呕吐8例,伴有行走不稳及猝倒病史6例,行颈椎x线片检查154例,并且示椎间关节失稳,钩椎关节有骨质增生,经颅多普勒(TCD)检查21例,结果显示椎动脉(VA)血流量减少,14例颈椎CT横突孔变小,4例伴有颈C4-5椎间盘突出,9例伴有C5-6椎间盘突出,7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临床表现:1)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的外伤史;2)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3)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4)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和颈曲异常;5)多普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形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减少等;6)眼震颤检查呈阳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丹红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其中丹红92例,川芎嗪90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一)

丹红20ml加入5%葡萄糖或者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7-14天。

治疗组(二)

盐酸川芎嗪240mg加入5%葡萄糖或者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7-14天。

以上两组均同时应用中医手法按摩及理疗,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治疗7-14天。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眩晕症状体征消失,好转:眩晕症状体征减轻,无效:眩晕症状体征无改变,总有效=治愈+好转。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技术资料X2检验P<0.05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9%,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临床以反复发作性眩晕,头痛伴颈项疼痛、恶心、呕吐,转头时症状加剧为主要表现,辩证属中医“眩晕”痹症,头痛等范畴,发病为多气血不能上荣于头,或因肝阳上亢,痰浊犯头,清阳不升,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脑窍失养所致。现代医学认为,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改变,职业及外伤等是发病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中老年人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退,椎动脉血管出现变细狭窄、栓塞等,以颈椎发生退变,或外伤等,如骨质增生韧带硬化,骨赘,特别是颈椎钩椎骨节增生向外压迫,通行在横突孔内的椎动脉,此椎动脉血流减少,当头颅转动,对侧椎动脉血流量亦减少,但次侧无代偿能力,就会产生眩晕。错位或半脱位等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等改变,出现颈椎代偿颈椎曲线改变,颈椎X线提示生理曲度改变,如前突变直,后弓成角等导致颈椎单(多)椎体移位,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或周围的交感神经,造成颈动脉痉挛,变窄等,导致椎基底动脉对脑干供血不足,使前庭系统功能障碍,而出现眩晕等症状。

丹红注射液是把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中药丹参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而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效。二者均为治疗痹症的常用药。丹红注射液集二者之功效,即活血化瘀,通脉活络。其可能机制有:1.降低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具有降低血脂、软化动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和红花均是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加快红细胞流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是良好的慢钙通道阻滞剂,并且能够增加椎基底动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可防止缺血、缺氧条件下膜结构和功能的障碍,解除血管痉挛,进一步改善微循环。故临床常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中风脉管性疾患及椎动脉性颈椎病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瘀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证见:头痛、头晕、耳鸣,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利、颈部不适及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丹红注射液结合西药常规治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指的临床推广。

川芎嗪对椎动脉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能改善受压主动脉的血供,使脑缺血明显改善,川芎嗪有抗凝作用与肝素相似,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

中医手法可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粘连,放松肌肉使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供应和局部的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6.

[2]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

[4]白晓菊.客观看待中药注射剂[J].中医杂志,2009,50(9):842.

[5]陈向荣,陆京伯,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