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54例临床分析

/ 1

结肠黑变病54例临床分析

李元学

李元学(吉林省延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133000)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173-02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lipofucinlike)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随着肠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日见增多,表明该病在我国并非少见。199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2950例电子肠镜检查中,发现本病54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4例中,男19例,女35例,年龄17~70岁,平均46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平均3.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45例,便秘与腹泻交替3例,轻度大便不爽7例,排便无异常1例,大便情况无记载3例,下腹部疼痛7例,腹胀5例,便血4例。有48例患者有服用果导、番泻叶、大黄苏打、牛黄解毒片等药物史。

2.结果

(1)内镜检查:54例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性改变,似豹皮花斑样,弥漫分布于结肠粘膜或局限分布于某肠段粘膜。有1例粘膜呈黄色带淡红斑点样表现,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黑变病。1例色素沉着呈深黑褐色,致使肠腔很暗,曾误认为是冷光源灯泡已逾寿命期。色素沉着分布:全结肠38例,局限于左半结肠部分肠段8例,右半结肠及横结肠5例,直肠3例。本组合并结肠癌2例,合并结肠腺瘤性息肉3例。(2)病理组织学:肠粘膜固有膜内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布的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黑色颗粒。(3)结肠黑变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

表1结肠黑变病检出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年龄受检数黑变病数黑变病检出率(%)

男女合计男女合计男女合计

≤353574177743690.841.441.16

36~5965488515391015251.531.691.62

≥60152485637614203.952.893.14

合计1163178729501935541.631.961.83

讨论

1.发生率:文献报告本病的发生率在尸解标本中为0.04%~11.2%[1]。国内报道本病的检出率0.06%~5.9%不等[2,3]。本组295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本病54例,检出率为1.83%。各作者所报道的发生率差别较大的原因可能为:(1)对结肠黑变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受检者所处的地域环境,尤其是饮食结构;(3)受检者的年龄。随着大肠镜的广泛应用和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本病的发生率会进一步提高。由于本病与便秘有关,而因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所引起的便秘患者的增多,将对本病的发生率产生明显影响。

2.结肠黑变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本组男性检出率为1.63%,女性为1.96%,女性高于男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作者认为结肠黑变病与年龄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多为老年人罹患本病。有作者报道134例结肠黑变病,其中60岁以上者128例,占绝大部分,60岁以下仅6例,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本组60岁以上者检出率为3.14%,60岁以下1.62%,前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但本组结果显示,结肠黑变病在男性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而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这是否提示不同性别的结肠黑变病在发病背景上各有特点,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临床医生更要注意中青年女性患者所发生的结肠黑变病。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6岁,较多数作者报道的该病患者的平均年龄提前10年左右:表明结肠黑变病在我国人群中,不仅多见于老年患者,在中青年患者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3.结肠黑变病与肿瘤的关系

MC与肿瘤的关系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目前对结肠肿瘤与MC是伴发还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尚无定论,但色素沉着区内发现某一部位无色素沉着,应在该区取材活检,对结肠黑变病患者应该做全结肠镜检查,以防遗漏病变,最近的研究表明,结直肠癌与结肠黑变病或泻剂无关,但结肠黑变病患者中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高,而腺瘤体积反而小于无结肠黑变病组,这可能与深色背景中的浅色病灶对比强烈有关。

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病变,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服用蒽醌类泻剂致病者,应停用泻剂,对部分停用泻药的患者进行随访,助其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提倡生物疗法治疗便秘能有效地减轻结肠黑变病的程度,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老年性顽固性便秘患者应改用润滑性泻剂、胃肠动力药和/或微生态制剂来调整排便。而对于炎性肠病或无明显原因的结肠黑变病患者,应以严密的随访为主,如果发现息肉、肿瘤或炎症表现者,应及早进行积极治疗。研究结肠黑变病也是为了对便秘病因及发病机制更深入认识,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