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养老护理的重要性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养老护理的重要性及效果分析

王娟李柯憓

(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目的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重要性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照护和休养的96例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甲组老人47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乙组老人49例,采用常规性护理联合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比两组老人的护理效果。结果乙组老人护理满意度、康复好转率及护理质量等评价显著优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老机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护理质量,增加老年患者的康复好转率及护理满意度,适宜广泛应用于养老机构护理工作中。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常规性护理模式;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养老护理培训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会对养老机构及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逐年增加,然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缺口大且素质有待提高。为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组织养老护理培训,力求全面实现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但针对目前养老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分布较大及专业技术欠缺以及养老护理工作性质现状,通过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效果和研究,认为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是短时间内提高养老护理质量,增加康复好转率及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措施。人文关怀,又称人性关怀、关怀护理、关爱[1],是对人、生命以及身心健康的终极意义上的尊敬与敬畏,从医学上来看,其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质量,人性化卫生服务,病人无痛或者少痛等[2]。所谓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主要是要求养老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予老年患者人性化关怀和情感上的付出,正确理解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和个人隐私,体现出以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以老人为中心的护理人文环境,使老人感受到家庭般温暖。为此,近期我院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6年9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照护和休养的96例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甲组老人47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乙组老人49例,采用常规性护理联合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两组老人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及常见疾病和症状康复好转率进行统计,具体划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常规护理模式

甲组老人47例,采用常规性护理,主要是依据医嘱及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

1.3人文关怀护理模式

乙组老人49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主要是依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详细如下:

1.3.1构建清洁、舒适、优质的养老环境及人文护理环境

优质的护理服务就是要给病人提供一个清洁、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体现人性关怀,营造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环境的清洁与舒适能够影响到人的情绪,也是患者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和优化的前提。因此,改善养老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环境,做到对老年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和个人隐私的尊重,体现出以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以老人的需要为中心的人文护理环境,维护社会和谐已成为完善现代养老体制的主题。主要措施如下:首先,应美化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多种植树木花草,让院区绿意盎然,空气清新。其次,努力打造温馨舒适,清洁干净养老护理居室环境,并且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宜的体位调节、清洁卫生,增加患者舒适度,同时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举止文雅,言谈得体,动作轻稳,服装干净整洁,态度和蔼,工作认真负责[3]。

1.3.2重视老年人心理变化,增加人文护理心理干预,积极开展集体娱乐活动

据统计,目前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精神疾病正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尤其在中国老龄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国家开展养老事业,不仅要让老人吃好住好,还需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以看到近期国家也出台“常回家看看”相关政策,也是弘扬传统美德,关注老年心理健康的反应。目前我国养老方式虽仍以“居家养老为主”,但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及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机构养老”也即将成为一种趋势,然而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基于对老年人身安全考虑,采用的是封闭的休养管理,老年人常会产生孤独和寂寞的心理,因此养老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娴熟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进一步的全面评估和了解,在护患之间做到积极的互动[4]。主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同时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帮助,积极开展各种老年集体娱乐活动,适当参加低体力劳动,使老年人在劳动中自娱自乐,幸福快乐的安享晚年。

1.3.3加强养老护理培训,增强养老护理工作责任感

护理工作是处于心理、法学、伦理、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多元化学习中,但护理责任仍属于护理工作的根本与前提[5]。因此,加强养老护理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个人知识水平和人文关怀能力,充实临床护理工作,增强业务素质修养,弥补护理工作的不足,才能彰显对患者的责任心,体现责任感。

1.3.4实现人性化养老护理管理

据统计,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至少达500万人,业内人士表示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是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拦路虎,并且养老护理员技术良莠不齐,据统计,大多数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并非医学护理本专业出身,养老护理工作虽然虽不像临床护理工作般复杂,但日常护理工作以生活护理为主,这些导致护理专业人员对养老护理工作职业认同偏低有关。本文同时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让护理人员轻松愉快的工作,加强团结和集体荣誉感,以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2结果

对比两组老人护理效果,乙组老人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总评、常见疾病及症状康复好转率评分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3.1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文关怀是整体护理内涵的补充和延伸[6],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权力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注。护理服务的载体是患者,即“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是护理管理者的追求目标[7]。养老机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每位工作人员内心都存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理念,使老年人患者在护理中更加信任护士,工作成就感明显增强,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护士的价值观得到体现,有效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8]。据相关文献[9]及本文实践结果显示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有效增加患者的康复好转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10]。因此,作为养老护理员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确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实质,逐步形成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和尊重患者的人文护理环境和氛围。

3.2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加强人文关怀培训

首先,改变“老年无用论”认识,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养老护理工作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国家对养老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改变对养老护理工作者的歧视,从而减少养老护理人员的大量流失。其次,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护理工作者,加强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培训,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促进我国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志弘.关怀照护的本质和内涵[J].护理研究,2011,19(1):1.

[2]赵志荣,陈苑平,王瑞婷,等.ICU综合征产生原因及护理进展[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6,13(2):92-93.

[3]苏秀卿.人性化护理在康复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

[4]何春渝.临床护理中人文关怀[J].家庭护士,2009,1(8):102.

[5]孙波.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流程中实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5(5):352

[6]李一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综合素质[J].中国新医药,2004,3(2):118.

[7]李平,李新华,田晓丽.护理人力资源的配备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5,(2):68.

[8]肖玉荣,赵玉敏,张英瑞.入文关怀在ICU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33-35.

[9]王芳.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17-18.

[10]张基灵,刘迪,鲁晓芬.基层医院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探讨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59-1(8):1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