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3

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疗效观察

苟旭东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中医医院皮肤科636400)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占55例。对照组55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而研究组55例给予中西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5%vs83.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程度评分、皮损程度评分差异不大(P>0.05),但是,治疗后,研究组两项评分都比对照组低(2.76±1.06vs4.57±1.67;1.27±0.35vs2.49±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发现,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vs12.7%),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患者,通过中西药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疗效

瘙痒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发病率高,其中,慢性神经性皮炎、难治性慢性皮炎等皮损都以增生肥厚或者结节形成等为显著表现,病情容易反复,难以治愈。病情多次反复发作,可能因为抓挠,促使皮肤角质层过度增生,增加治疗难度。如今,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发生率逐年升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生活质量[1]。因此,一旦确诊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我们建议尽早治疗。为了更好地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笔者选择110例患者并且分成2组,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旨在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疗效,现在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占55例。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诊断标准;(2)可见不同程度上的血痂、丘疹以及抓痕等;(3)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4)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研究者;(2)年龄>70岁或者年龄<20岁的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4)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5)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以及行为障碍患者;(6)失语失聪以及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7)肾病、糖尿病、淋巴瘤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原发性瘙痒患者;(8)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的患者;(9)近期内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患者。对照组55例患者中包括31例男性和24例女性,年龄分布23-69岁,年龄均值(45.91±4.28)岁,病程1-32个月,病程均值(21.73±1.27)个月,其中,14例慢性湿疹,25例皮肤瘙痒症,16例神经性皮炎。研究组55例患者中包括29例男性和26例女性,年龄分布22-65岁,年龄均值(44.13±3.89)岁,病程1-37个月,病程均值(20.86±1.42)个月,其中,15例慢性湿疹,27例皮肤瘙痒症,13例神经性皮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通过冰黄肤乐软膏(西藏海容唐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80140)外用治疗,每天3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55例患者给予常规方案治疗,即肤痒颗粒(陕西摩美得气血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1021626)治疗,口服用药,每次9g,每天用药3次,温水冲洗瘙痒与受损部位,持续用药4周。研究组55例患者配合给予中西药治疗,即黄参止痒酊治疗,药物成分包括500g黄柏、500g苦参、500g苍术、400g蛇床子、300g刁竹、300g威灵仙、100g冰片,清洗后晾干,加入5L浓度75%的酒精,涂抹在患处,每天用药3次,切记,药物不可接触眼睛。用药期间,所有患者忌酒,且不可使用鱼虾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拟定疗效标准:(1)显效,患者皮损及瘙痒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明显减轻;(2)有效,皮损以及瘙痒症状有所改善;(3)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瘙痒症状与皮损程度并无好转,甚至加重[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皮肤瘙痒程度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简称VAS),判断皮肤瘙痒程度,最低0分,最高10分,0分表示完全不痒,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瘙痒,以病人瘙痒程度、范围以及时间和对睡眠的影响程度、皮肤受损程度等,评价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分成4个等级:(1)0分,表示1级,患者瘙痒症状完全消失;(2)1-3分,表示2级,患者伴有轻度瘙痒;(3)4-6分,表示3级,患者伴有中度瘙痒;(4)7-10分,表示4级,患者伴有严重瘙痒[3]。

1.3.3皮损程度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的皮损程度,0-10分,0分表示皮损已经完全消退,10分表示皮肤十分严重,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85%。根据皮损面积、鳞屑、血痂和抓痕等进行评分,分成4个等级:(1)0分,表示1级,说明皮损已经完全消失;(2)1-3分,表示2级,说明患者伴有轻度皮损;(3)4-6分,表示3级,说明患者伴有中度皮损;(4)7-10分,表示4级,说明患者伴有严重皮损[4]。

1.3.4不良反应

统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皮肤瘙痒程度与皮损程度

两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以及皮损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通过不同方式治疗后,研究组两项评分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不良反应统计比较

统计发现,研究组55例患者中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2/55),而对照组55例患者中7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7/5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至今为止,关于瘙痒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若是根据临床特征以及神经生理学,可将其分成4种类型,分别是神经源性、神经病源性、精神源性和皮肤源性,大多数学者认为瘙痒可能和皮肤的屏障功能以及组胺的释放有关系,由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治疗难度大。目前,关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西医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方案,而中医则根据热痒、湿痒、风痒、毒痒、虫痒、燥痒等辩证求因,对症治疗[5]。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以瘙痒为显著表现,而燥痒多由正虚邪凑所致,正虚者,阴血津液不足,邪凑者,风热湿毒侵扰,因此,治疗时,应该坚持滋阴养血、活血润燥和祛风止痒的基本原则,方可恢复津液阴血,滋润濡养肌肤,恢复皮损,抵御内外各种刺激因子的攻击,减轻症状,滋阴养血用药过程中,适当搭配甘温与甘寒之品,不得过于温补上火,也不可过于寒凉敛邪[6]。慢性瘙痒性皮肤,久治不愈,则会引起肥厚皮损。对于肥厚皮损患者,外用药一般很难深入,机体吸收利用度不高,内服用药,又容易遭到皮肤结构的破坏,或者是由于局部炎症浸润,难以散布到皮损位置,治疗难度大,病程长,疗效欠佳。对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治疗时,我们必须先弄清楚病因病机,如果是风热侵扰皮肤,以瘙痒加重为主要表现,若是搔抓甚,久而久之,也会导致皮肤肥厚,此时,建议疏散肌表风热,那些皮损已经表现出肥厚、结节和苔藓样变等的患者,需要针对性用药,此时,大多数表现为痰湿郁积肌表,或者是淤血阻滞皮肤经络,或者是湿热毒邪恋结[7]。结节与皮肤肥厚紧实的患者,多表现为痰湿郁积,治疗时,应该遵循化痰利湿、散结通络的基本原则,皮肤肥厚且痂壳堆积、局部伴有水肿渗出的现象,多表现为湿热毒邪聚集在体表肌肤,遵循清热利湿、解毒的基本原则。皮肤色泽污黯而且肌肤甲错、常常伴有瘀阻经络,治疗时应该遵循活血化瘀的基本原则。在明确病因病机的基础上,需要用引经药,将药物引向病所,例如,头面部者可以添加白芷、牛蒡子、蝉蜕与薄荷;下肢者可以添加木瓜、牛膝与独活、上肢者可以添加桑枝与羌活。最后,注意应用开通经络的药物[8]。

黄参止痒酊配方中,包含多味药,且功效不同。黄柏,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降阴火,黄柏碱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苦参,具有燥湿止痒、清热祛湿的功效;苍术也可燥湿健脾;蛇床子具有止痒、燥湿的功效,而且杀虫[9]。本次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皮肤瘙痒评分及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疗效值得肯定。漆军[1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临床观察》中,选择114例患者并且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占57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而观察组用中医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57例患者18例显效,37例有效,2例无效,0例复发,1例并发症,满意率达89.47%,对照组57例患者中9例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7例复发,6例并发症,满意率仅仅61.40%。数据分析显示,本次研究与漆军的研究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高,当然,本次研究的样本例数少,代表性不强,因此,关于中医药治疗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疗效,还需进一步探讨,提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可心,郑丽,张丹丹.泼尼松龙皮损内注射治疗局限性肥厚性皮肤病的体会[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04):41.

[2]时悦,单敏洁.全虫方加减治疗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医案举隅[J].北京中医药,2014,33(08):638-639.

[3]冯则怡.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体会[J].河北中医,2013,35(05):694-696.

[4]王津.火针点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05):899-900.

[5]余先华,马虎,佘小光,张朝霞,马茜.苦黄霜封包治疗慢性瘙痒性肥厚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2017,19(03):254-256.

[6]李绍芬,李育红.火针加罐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5):139-140.

[7]李建明,王怀湘.卤米松乳膏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瘙痒性肥厚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0):114-115.

[8]韩琼.火针治疗局限性肥厚性皮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9]王怀湘,李建明,贺明洲.澳能乳膏联合尿素软膏封包治疗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08):64-65.

[10]漆军.中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0):22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