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张迎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既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其他资源活动的激活者,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物质财富的关键因素。如何协调农村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济

1.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中所有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源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人力资源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口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现代化农业是集约型农业,集约型农业是一种内涵式农业发展方式,其特征是通过利用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可见,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实行农业产业化,将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劳动力的素质要有较大的提高,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要具有多样性,即要有大量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蕴藏着大批剩余劳动力,这就意味着这些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而这种转移本身就是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要有效地实现这种转移,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只有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使他们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的前提。建国以后,国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投资欠缺。而且政府的投资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由于中央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不足,结果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被多次拖欠的现象。

(4)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以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个任务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拓宽消费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发展面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产业,增加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就可使教育产业成为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用的合格人才。

2.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与人力资源矛盾的策略

2.1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农民当作“人才”来看待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管”,也就是着力于如何把农民怎样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去做事,而没有深入地研究“理”,那就是如何按照“人才”来塑造和使用。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要向企业一样,引入现代人事管理的内涵,以现代人事管理的主导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定位农民为“资源”,彻底改变传统的“工具”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能总是强制农民去“执行”某项工作,土地如何耕种,要由农民自己做主,农民的小作坊如何经营,要让农民自己决定,农民自己的才能如何发挥,要使农民自己估量发挥,也就是要让农民在劳作中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管好,个人的能力与财力,也就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才力,切不可束缚人才,压制人才。总之,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促进农村人才的出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2建立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如果缺乏基本的国民教育和技术培训,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大多数农民就很难找到就业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农民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农村的许多落后和愚昧现象才能逐步消除,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分配型向市场化转变,农村经济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才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载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其次是大力培养有专业技术人才,再次是农、科、教相结合,搞好农村成人科技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加强协调管理,把农、科、教有机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同时,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科技示范典型的作用,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3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大量人力资源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种植业劳动力投入过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约60%从事种植业,即2.4亿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约有1亿劳动力资源剩余,而城市劳动力吸收已趋饱和。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立足于农村,转向非农产业。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加快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方面,可培植一批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产业,建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将产业链与职业链相链接,形成互动。政府要对新建产业从政策上、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直接进行一些实用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带动乡镇农民致富。同时,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让农村学生利用农闲时间,根据生产需要,学习自学考试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并取得文凭,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能顺利有效地转移到其他产业中。

2.4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条件与保障条件的优化

前文也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所能带来的人力资源回流效果,但是地方政府仍应当能够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转移条件,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速度的增加。此外,在保障条件方面,处理基本的土地保障、社会医疗保障等,还应对户籍制度进行生化改革,消除农村、城市户口相应制度不均衡的现象,一方面要消除以往城市户口政策偏好带来的农村人口大幅外流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消除当前农村户口福利条件过高而引发部分农民就业意愿较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琼.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生产的匹配性分析[J].农村经济,2015(1):116-120.

[2]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