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PDCA管理程序在提高护士巡视病房能力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FOCUS-PDCA管理程序在提高护士巡视病房能力的应用

夏玲

夏玲(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62)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077-02

【摘要】目的探讨FOCUS—PDCA管理程序在提高护士巡视病房能力的作用。方法运用FOCUS—PDCA程序分析护士日常工作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找出护士不能正确巡视病房的原因。通过对护士进行扁平化管理,每位护士均分管病人,责任落实到人;对病人进行分级管理,按照分级护理制度落实巡视规范;限制陪护人员;护士站前移,减少红灯;加强对护士的职业教育;反复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奖惩分明等强化护士巡视病房能力。结果护士能够及时巡视病房,未按护理级别巡视、巡视不及时分别下降了58.3%、66.6%,巡视质量上升50%。结论运用FOCUS—PDCA程序管理可提高护士巡视病房的能力,保证护理质量安全。

【关键词】FOCUS—PDCA程序质量改进巡视病房

及时有效的巡视病房,认真仔细的观察患者,可为医生提供可靠的病情信息,为终止病情演变、抢救患者生命或减轻痛苦赢得宝贵时间。反之就会延误治疗,甚至失去抢救机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1]。因此,提高护士巡视病人的能力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FOCUS-PDCA程序是美国医院组织(HCA)于90年代创造的一项持续质量改进的模式。此程序为PDCA循环的进一步延伸,旨在更仔细地了解和分析程序中的环节,以改进质量[2],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改进工作的策略[3]。其步骤为:寻找(find)、组织(organize)、澄清(clarify)、理解(understand)、选择(select)、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执行(act)。我科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运用FOCUS-PDCA程序对护士巡视病房不到位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有了显著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9B病区妇科有床位39张,共有护理人员16名,患护比为1:0.41,均为女性,年龄21~47岁,平均30.3岁。护龄0~28年,平均11.3年。学历:本科5人,大专10人,中专1人。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6名,护士5名。以收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癌、卵巢癌、异位妊娠等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为主。护理小组分为4组,每位护士平均分管10个病人。

2方法

按寻找(find)、组织(organize)、澄清(clarify)、理解(understand)、选择(select)、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执行(act)等9个步骤进行。

2.1寻找确立质量改进题目,巡视病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在分级护理中对巡视病房的间隔时间有明确要求。护士能及时主动的巡视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细微变化、疾病恶化的先兆、输液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护士长在每日巡查病人、进行环节质量控制中发现巡视不到位情况普遍存在,多次在质量分析会上提出讨论后效果不明显,即确立此质量改进项目。

2.2组织成立质量改进小组,设组长一名,为护士长,负责整个计划,主持质量改进会议(每月1次),掌握计划进度。设秘书一名,为临床护理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原因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统计并记录组织资料等。组员5名,三级护士1名,二级护士2名,一级护士2名。

2.3澄清调查并分析原因,2010年12月对我科16名护士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实际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未按要求巡视的原因及巡视内涵质量。结果临床护士能按时巡视病房的只有5人(30%),不能按级别护理要求巡视病房者均为不能达到特级、一级护理的要求,即每15~30min巡视1次;不能按时巡视病房的原因有护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未责任到人,由护理组长包揽包干,或者放手让年轻护士或者护生主要负责巡视,组长未进行质量的督促检查;因手术病人以及急诊异位妊娠的患者较多,一级护理患者太多,护士劳动强度大,护士根本没有巡视病房的时间,几乎忙于治疗及护理文件书写,仅注重护理工作任务的完成,忽视其质量内涵;对陪护和呼叫器过度依赖,几乎每个患者都有陪侍人,再加上现代化呼叫器的配置使得护士认为患者病情变化、输液或其他都应由陪侍人呼叫,养成护士红灯亮时才去查看病人的不良习惯;病人依从性差,病人角色淡化,无视护士的告知,有心肺功能差的病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不习惯床上排便,自行下床如厕等现象。

2.4理解达成共识,通过上述调查,QI小组认为,多种原因引起的巡视不到位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的下降,50%以上的护士缺乏工作主动性,不能按规范要求进行巡视。加强巡视病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进行解决[4]。根据现有调查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护士巡视病房的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内涵。

2.5选择提出改进措施。

2.5.1病人进行分级管理,按照分级护理制度。组织护士经常学习分级护理制度,要求护士严格按照级别护理落实巡视规范;建立床边巡视记录卡,护士巡视后记录时间并签名;把最新分级护理内容上墙,让病人知晓自己的分级护理及其内容,引入监督机制,发挥患者对护理工作评价者的作用。

2.5.2落实护士责任制,导入优质护理新模式。进行扁平管理病人,每日护理组长根据对本组病人的评估情况进行分组,每个人分管8-12张床,护理组长直接负责危重病人,每人负责分管病人巡视,按级别护理实施治疗、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简化护理文件书写,把护士解放到病人身边,真正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每日病人的病情及病房工作的强度,合理安排午间、夜间的人力,保证薄弱环节有足够的护理人员满足巡视病房工作的需要。

2.5.3限制陪护人员,减少红灯。护士站前移,引进新型护理车,把所有需要在病人身边使用的物品移到病人身边,减少护士来回奔波的时间,真正落实护士责任制,逐渐减少呼叫铃的呼叫频次;向病员家属做好解释,限制陪护人员,提倡亲情陪护,家属完全可以陪而不护,由护士承担患者术后的生活照顾。

2.5.4加强对护士的职业教育,组织护士学习各项医疗法律文件,使护士做到学法、懂法、守法,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巡视制度;加强法制教育,让护士理解护患关系是一种平等有偿的医疗服务关系,医疗服务过程实际是一个履行合同的过程,学会换位思考,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2.5.5反复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对病人安全知识的传授。有效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提高生命质量恢复健康的目的[5]。护士根据病人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病人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鼓励护士与病人形成指导、参与、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调动病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对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反复的强调,并加强巡查与督促,保证自我护理安全。

2.5.6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奖惩分明。重新梳理绩效分配方案,严格杜绝大锅饭的心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每月按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实时环节质量考核等与绩效挂钩,拉开档次,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每位护士巡视病房的的积极性。既提高护理质量,又改善护患关系,同时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6计划制定实施改进计划,QI小组根据科室特色及病人的依从程度每月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改进的周期与计划。护士组长每日晨间护理、上午十点、下午二点、晚间护理统筹评估、检查工作;护士长不定期查房,每周总结改进效果,提出下周改进重点,全面落实奖惩措施。

2.7实施根据计划逐步实施,健全落实三级管理体系。护理质控体系前移对加

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6]。质控体系形成责任护士(一级质控)一护理组长(二级质控)一护士长三级质控,把质控的工作纳入到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之中,人人参与巡视质量管理。每组护士落实分管病人的巡视工作,护士组长负责本组内所有分组的巡视质量的督查与落实,护士长即时检查,发现问题,落实三级考核,与一、二、三级护士的巡视质量同步挂钩。使得巡视工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巡视质量逐步上升。

2.8检查同步查看效果,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不断进行循环总结,制定新的改进计划,继续实施,形成循环。

2.9执行制定新的工作流程,加强护士对新流程的学习,促使护士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流程方法,确保新流程及时有效的实施并持续进行改进。

3结果

计划实施一年,护士巡视病房能力明显提高:护士未按护理级别巡视由2010年的12人次降至5人次,巡视不及时由45人次降至15人次,巡视质量下降,如输液滴速不符、肿胀、病情观察不及时等由16人次降至8人次,分别下降了58.3%、66.6%、50%,经x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玉英,刘玉萍薛雅静.护士巡视病房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109-1109.

[2]EllenL,Redick.ApplyingFOCUS—PDCAtosolveclinicalprob—lems[J].DimensionofCriticalCareNursing,1999,18(6):30.

[3]赵铮民,王世英.简述医院质量管理新进展[J].中国医院,2003,7(1):29—31.

[4]吴美霞,陈玉珍.浅谈加强巡视病房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0):1991-1992.

[5]鲁艳华.护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成效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杂志,2008,6(2):153-154.

[6]李惜华.护理质控体系前移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