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丁军

丁军

摘要: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提出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在课前预先制定好教学目标,又要重视课堂上的创造、开发与总结。本文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阐述了笔者的些许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一定要重视课堂的生成

首先,人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不应该用预设的教学目标一步步的,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创造与开发和发展。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具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其次,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我们所教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己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

再者,教学也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也就是说,教学应该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的生成。

二、在课堂上,一定要预设教学目标

预设表现在课前,就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指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有序地展开、进行;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课堂上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课堂必然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预设教学目标。

三、在课堂上,一定要保证学生的生成有价值

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一定要保证学生的生成有价值,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学生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总之,生成性能够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融合、自然。

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如何使生成变得积极、有效,一方面取决于生成的问题和事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解决生成问题和事件过程的价值。

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保证学生的生成有价值。

四、一定要让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一定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一种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结果、标准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过程性、个性化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由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五、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

首先,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前预先制定好教学目标,又要重视课堂上的创造与总结。

作者单位: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2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