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

周丹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

周丹

(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名ICU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名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合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方式,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7-0267-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IUC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好发于左侧下肢(主要是因为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受到压迫),病情较为严重时会直接导致骨折病人死亡,病情较轻时会留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基于此,对ICU骨折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和预防护理措施等加以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名ICU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名患者。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0名,女性患者20名,年龄在55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60±2.12岁;病程在0.5-3.4年,平均病程为(1.5±0.4)年。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2名,女性患者18名,年龄在56岁到77岁之间,平均年龄62±1.21岁;病程在0.8-3.6年,平均病程为(1.6±0.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均经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充血容量、减少脑水肿以及抗凝等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方式,给予观察组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方式。

(1)预防血流滞缓。垫高患者的下肢,以30度最佳,促进静脉回流,腘窝保持肢体功能位。每天按摩患者的下肢肌肉2到3次,被动运动患者的踝关节、膝关节以及髋关节,每天20分钟。多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发挥下肢肌肉的动力,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2)应用下肢加压装置,给患者佩戴抗血栓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抗血栓袜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足部、踝关节施加压力,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回心脏。(3)密切关注患者的高凝状态以及治疗输液情况,每天定时检查患者的血脂、血糖以及凝血状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抗凝、溶栓、抑制血小板等治疗过程中皮肤的变化,针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4)心理护理。积极关注患者的情绪和状态,给予患者信心和鼓励,做好积极的健康知识宣传,联合病人家属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心和勇气。(5)功能锻炼。为了使患者尽快恢复,要加强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恢复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或者被动运动,例如可以指导患者做一些关节屈伸运动,按摩患者的下肢肌肉。如果患者的踝关节能够活动,要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踝关节主动活动,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术后鼓励患者开始运动,当天进行踝关节背屈和伸屈被动活动,并逐渐开始主动活动。术后1-2天之后开始行双侧小腿关节环转运动,进行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确定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吗,促进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的肿胀、疼痛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的情况,采用国际预防深静脉血栓研究会的标准进行评判。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n、%)

3.讨论

ICU手术前对骨折患者进行禁食和禁水处理,脱水后血液细胞浓缩,相对增多血细胞,最终显著增加血液凝固度。手术创伤使得骨折病人机体中的凝血和组织因子被激活,导致其黏附于血管损伤处,除此之外,加上手术失血会引起纤维蛋白原减少,最终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之中[1]。研究表明,输入大量的手术后止血药物会使得骨折病人血液也处于高凝状态。年纪较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造成血液粘稠度显著增加,最终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

陈芳,王雷,万磊等[2]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有关,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滞缓以及静脉壁受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会提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每天详细记录患者的小腿直径,每隔4小时监测血液循环的基本情况,检查足背动脉的基础情况。陈丽娟,蔡红,俞裕玉等[3]通过研究发现,护理工作人员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腿部的颜色、湿度、运动能力、耐受度以及感觉等,一旦出现异常则需要立即报告给医师。相关不良姿势一旦出现势必会影响血液循环速度和效果。在检查血液循环状态时,此时需要注意相关药物更换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等[4]研究表明,科学的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仅具有出血少优势,而且能够促使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需要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患者依从性,最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变化,护理服务的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以期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可能需要优质的服务、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提供心理、生活、社会以及健康教育等多角度的护理服务[5]。

参考文献:

[1]徐莹,李伟明.护理措施对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92-94.

[2]陈芳,王雷,万磊等.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4):3740-3741.

[3]陈丽娟,蔡红,俞裕玉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3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2):64-65.

[4]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等.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32-536.

[5]张紫航.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