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附116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附116例分析)

郝永钟殷容暖尹锡洲黄楚忠陈锡钧

郝永钟殷容暖尹锡洲黄楚忠陈锡钧(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人民医院普外科广东东莞523573)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的病例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总结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分析病例共116例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8例患者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作为对照组;B组58例患者我们采用切口置管持续低负压(≤25Kpa)吸引治疗,作为试验组。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适当的预防、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当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时,采用切口置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促进脂肪液化手术切口的愈合。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042-02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预防和早期发现以及恰当的处理,能促进切口愈合,减轻病人痛苦和缩短疗程。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16,我们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8例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治疗方法,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28例,年龄23~75岁。阑尾切除术56例,剖腹探查术(腹膜炎)36例,胆囊切除术14例,腹股沟疝修补术6例,其他4例。均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为5~15cm,平均10cm,病人均于手术后3~5天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表现为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

1.2治疗方法根据切口脂肪液化情况,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58例,术后3~4天切口渗液,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常规每日换药1~2次,直至伤口愈合。B组58例,术后3~4天切口渗液,愈合不良,不拆除缝线,于皮下脂肪深层、前鞘前置一直径2mm的硅胶管,也可用去掉针头的头皮针聚乙烯管,前端剪2~3个侧孔(侧孔不能外露),可用丝线与原切口缝线固定,接低负压引流球或(≤25Kpa)低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2~5天后24小时引流量<3ml时拔除导管。一般不延迟拆线时间,切口过长或张力过大者延迟至2~3天拆线。两组患者的其他全身治疗大致相同。

1.3结果:对照组病人疗程为11~24天,切口术后平均16天愈合;试验组病人疗程为8~12天,切口术后平均9天愈合。两组治疗方法中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如表1所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t检验)。两组治疗方法中均没有因处理脂肪液化延长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渗液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及院内感染。

表1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P值P<0.01,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2讨论

2.1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的机制尚未明了,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脂肪层比较厚的肥胖患者,血运比较差,手术时切断切口处脂肪内交叉的血管使其血运更加减少有关。(2)各种机械性刺激如高频电刀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损伤,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1,2],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液循环已经很差的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3],以及由于脂肪组织坏死,细胞破坏形成小分子物质,使切口处于高渗状态均促使皮下积液形成,影响切口的愈合[4]。(3)手术中机械刺激,大块钳夹结扎,止血不彻底,手术时间长,均可造成脂肪组织氧化分解[5]。(4)手术中缝合技术欠佳,打结时缝线切割脂肪过多,结扎过紧,皮下残留死腔均可影响切口血运,引起脂肪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肪液化。(5)此外伴发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

2.2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6]:(1)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出大量的脂肪滴。(2)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切口无红肿压痛,临床无炎症反应。(3)属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渗出液涂片没有脓细胞。

2.3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根据病人腹部切口的临床表现,脂肪液化一般可明确诊断。其主要表现:①在术后3~7d切口渗出、但无红肿;②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主诉,但体温和局部皮温正常;③切口外观无炎症反应,皮下触诊有游离感,中晚期形成积液时有波动感;④穿刺或撑开切口可见淡黄清亮含脂肪滴渗液;⑤切口边缘和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但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化验血象正常,渗出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培养3次无细菌生长。

2.4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传统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是拆出缝线,局部换药。这种方法疗程长、愈合慢、患者痛苦较大。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如脂肪液化腔内注射强的松治疗,使疗程缩短至平均8.8天;如使过氧化氢、胰岛素生理盐水冲洗,平均疗程约4天。采用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脂肪液化的治疗过程明显缩短,平均约3天。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使得坏死的脂肪液化组织及时被吸走,保持了切口的干燥,避免了坏死脂肪组织引起周围脂肪组织的进一步液化坏死。通过皮下置管引流虽然患者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免除了过去常规撑开切口引流的痛苦,又减少瘢痕面积,缩短了愈合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获得了患者的肯定,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2.5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预防: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要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1)术前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10mmol/L以下,最好能达到8mmol/L以下。手术时间最好在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1~2周后进行,因为血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得以控制,但组织代谢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动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能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在控制血压、纠正心肌缺血时有必要加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组织的抵抗力。(2)在进腹过程中少用电刀或正确使用电刀。真皮层的损伤不但使瘢痕反应加重,影响切口美观,更重要的是破坏了脂肪愈合过程中部分外源性营养的途径,所以不应用电刀切开皮肤。切开脂肪层时应分层切开,避免电刀长时间停留和反复切割。少量渗血应采用压迫止血,活动性出血点不用电凝直接止血,而应该钳夹出血点再间接电凝。术中拉钩动作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反复移动拉钩,尽量减少对组织的压榨伤。(3)缝合腹直肌前鞘后,用纱布擦拭切口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尽可能清除游离脂肪组织。将皮下筋膜层和脂肪层下1/3严密缝合,不留死腔。皮下组织严密止血,全层缝合,避免皮下积血。(4)缝合、打结动作轻柔,减少脂肪组织割伤。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过松皮下容易积液,过紧影响局部血运。(5)手术结束立即用手掌压迫切口及周围5分钟,避免皮下渗血,可减轻皮下积液。对高危切口术后24小时后用红外线照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延误切口愈合,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渗液,24~36小时后拔除。(6)术后早期换药,术后12小时即换药,并注意观察切口,可从切口上方向下方以适当压力挤压切口将渗液挤出,避免或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也能早期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有利于早期处理。

参考文献

[1]王荣,肖应龙.电刀与手术切口愈合对比分析.实用外科杂志,1989,9:184.

[2]赵洁,舒春华,徐秀杰,等.高频电刀致腹部手术切口延期愈合的原因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1998,13:47.

[3]纪光伟,祁志,王旭,等.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18:326-327.

[4]赵洁,舒春华,徐秀杰,等.高频电刀致腹部手术切口延期愈合的原因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1998,13:47.

[5]李全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附38例报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13(22):102.

[6]苏明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