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影响

杜华梅傅慧芳黄俏平

杜华梅傅慧芳黄俏平(广东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比组,对比组按一般骨科护理进行卫生宣教,干预组除按一般的骨科常规护理外,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结果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情况比较:干预组疗效优良率占98.44%,对比组的疗效的优良率占89.06%,两组比较,干预组治疗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实施早期康复锻炼不但预防椎间盘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性反应,而且减少病人术后腰痛等相关后遗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效果

护理干预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和增进健康保健知识,使患者的行为有利于健康和康复。为了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临床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干预实施的方法及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男76例,女52例,年龄38—62岁,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住院的患者。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比组,每组各64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法及身体营养状况均无显著性的差异。

2.方法

为从科学科学角度了解对比组和干预组实验效果,我们通过随访方法了解差异,随访的时间设置为1年。

2.1对比组:按骨科术后一般的护理常规护理,不作具体功能锻炼要求,术后一周内让患者作适度的功能练习,运动的次数、时间及幅度由患者自行掌握。

2.2干预组:除按一般的常规护理外,还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不同,采用面对面口头指导,分层次有计划地指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并让同室的病友作现身说法,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使患者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

2.2.1入院时给患者介绍同病室病友、环境、制度、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让患者了解和熟悉科内的环境。

2.2.2纠正患者不良姿势及讲解正确卧位,我们让患者平卧于硬板床。

2.2.3详细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及如何配合,介绍手术方法及术前准备的内容、目的、翻身注意事项,同时床上训练大小便。

2.2.4术后干预:为了防止麻醉后出现并发症及伤口渗血,我们告诉患者术后平卧6h,告知患者在术后6h无任何不适方可进食流质,但是禁食牛奶、豆浆、糖水等产气的食物。告知患者术后6h可翻身,在护士的协助下,每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骨缝的部位,以免防止褥疮的发生。

2.2.5早期功能锻炼,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及手术入路的不同而决定患者早期起床活动时间。一般时间在术后第二天或者第三天。起床的方法:(1)坐起,先让患者侧卧,屈膝屈髋,使小腿置于床边,协助患者从侧卧位坐起。(2)站起,坐起来后如患者无头晕症状,数分钟后在护士帮助下渐渐从床沿下滑,双足着地站立5-10min,每天训练3-4次。(3)扶床行走,起床后的第2-3天,患者可在护士的陪同下扶床行走,每天3-4次,每次10min。(4)独立行走,扶床行走的次日可以鼓励病人独立行走,开始可先在室内行走,但需要医护人员陪同,嘱咐患者双手叉于腰部扶住两侧髋部,以增加腰部的稳定性,训练数次后可以松开双手行走。我们让病人于室内训练1-2天后,可让病人在亲属陪同下到室外缓慢行走,术后一周患者多数可自行到室外散步。注意: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求患者佩戴腰围,以保持椎间盘的稳定性。

2.2.6腰背肌训练,本组术后一周开始腰背肌训练,训练方法以双脚、双肘、头部为五点支撑进行腰背肌训练,让病人仰卧,先屈肘伸肩,而后屈膝伸髋,同时收缩背伸肌,五点支撑法使腰部离开床面,每天训练10次左右,1-2周后可改为三点支撑法,以双肘屈贴胸,双脚及头枕为三点支撑,使整个身体离开床面,每天坚持训练10次左右,最少坚持4-6周。下床活动后仍坚持继续锻炼,坚持半年以上,效果更佳。

2.2.7站立训练,患者双手叉腰,作腰背伸及侧弯活动,循序渐进,动作要缓慢,活动的范围要适宜,每天3-4次,每次5-10min,也可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增减,在站立训练时嘱咐患者不宜作腰前屈活动。

2.2.8卧床训练,一般让患者取俯卧位,双手置后腰抱头后伸,胸部抬起离床,每天2-3次,每次活动时间视患者体质情况而灵活掌握,原则以患者在活动时不感疲劳为适宜。

2.2.9做好护理随访工作,实施康复干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其功能恢复,从而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1]。

2.2.10后期的功能锻炼重点为恢复及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以加强腰部的稳定性,预防复发[2]。

3.治疗评估标准

直腿抬高范围为40°-90°,以优、良、差判断疗效结果。优:直脚抬高80°-90°;良:直脚抬高60°-79°;差:直脚抬高40°-60°。

4.结果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干预组64例,优54例,良9例,差1例。对比组64例,优42例,良15例,差7例。通过统计学处理:X2=7.5008,P<0.05,干预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比组。

5.讨论

5.1影响术后效果的原因:患者术前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已有机械的压迫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一旦手术解除神经根内的压迫后使其有持续性的充血和水肿,手术中的牵拉和创伤加剧了神经根炎症性的反应,手术野内的积血和术后血肿机化很容易造成神经根及腰脊膜粘连,导致手术失败,更严重者需进行第二次手术。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特别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有效的促进术后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术后炎症性反应,有利于水肿消退,避免了神经的粘连,这是手术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临床的观察中,干预组未发现需要作第二次手术的患者,而对比组有2例需作第二次手术。因此干预组术后疗效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证明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5.2通过早期功能训练有效地防止神经根粘连和神经功能重建。本组通过护理干预,实施早期功能训练,使患者神经根能随下肢运动而上下移动0.5-1cm的范围,保持神经根部间断地上下移动,局部有充足血液循环,反应性水肿消退快,有效地减轻炎症性反应和术后血肿的机化,从而避免了术后神经根粘连,减轻术后神经根粘连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从本组的资料可看出:干预组疗效优良率占98.44%,而对比组疗效优良率占89.06%,两组对比有明显性的差异,证明通过护理干预实施早期的功能训练对腰间盘突出症术后防止神经根粘连,更重要的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手术成功最重要的一环。有研究表明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能激活神经突触细胞,有利于神经功能重建和患者的整体功能恢复[3]。

5.3在训练中患者训练的次数及幅度必须逐渐加大。训练时由于患者的下肢屈伸而牵拉神经根,使神经根部间断地上下移动,有可能下肢出现明显的放射性疼痛,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强行训练以避免导致神经根水肿加重,特别是初始训练的病人。同时在训练中避免弯腰的动作,训练的幅度均逐渐增大,因此在训练中无意外的情况发生,反而病人在训练后均有轻松的感觉,证明早期起床进行功能训练不但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性反应,更重要的是减少病人术后遗留有腰痛的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秀莲,钟树玉.护理随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微创手术患者康复功能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9,8(6):14.

[2]孙其凤,于从,吕菁.康复操在腰椎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5):36.

[3]何玉琴,杨艺,黄玉宝,等.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7,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