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和SAS、SDS评分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和SAS、SDS评分评价

陆翠

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和SAS、SDS评分评价

陆翠

(句容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40例进行分析,根据护理方案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患者行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传统护理措施基础上施行优质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律失常;负面情绪;SAS;SDS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7-0171-02

优质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之一,相较于传统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更为显著[1]。本文就此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护理方案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40例进行分析。所选取患者均符合心律失常疾病诊断标准,且意识清晰,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的患者。

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20例心律失常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2、8,患者年龄在41岁~76岁间,年龄均值为(57.23±1.56)岁,疾病病程在2年~9年间,病程均值为(3.65±1.23)年;研究组20例心律失常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3、7,患者年龄在40岁~77岁间,年龄均值为(57.35±1.49)岁,疾病病程在2年~9年间,病程均值为(3.64±1.22)年。对比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一般资料可知无显著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护理方案

参照组:本组心律失常患者行传统护理干预,即进行疾病知识讲解、心理疏导、病情监测等。

研究组:本组心律失常患者则在传统护理措施基础上施行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为:

(1)优化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就诊及住院环境,控制病房内温湿度,定期对室内消毒、通风。

(2)强化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工作。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或误解,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及康复。为此,需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通过一对一讲解、播放宣教视频、发放宣教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宣教活动,以期通过提升患者疾病认知而改善患者依从性。同时,评估患者情绪状态,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开导,引导其以积极心态配合临床工作并积极交流。另,可鼓励患者亲友加以鼓励、陪伴,以改善患者情绪。

(3)饮食调整。部分心律失常患者易出现厌食情况,针对未出现器质性心脏病变的病患可采取普通饮食。而针对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病患需通过调整饮食以改善患者机体情况,指导其多食用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或暴饮暴食。戒烟戒酒以避免增加心脏负担,保障钾、钠、钙日常摄入量以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对于预防疾病发作有积极意义。

(4)强化生命体征检测力度。需定期或不定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记录以便用作临床治疗参考,若患者出现胸闷、盗汗、四肢冰凉、抽搐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对应处理。

1.3评价指标

以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两组心率失常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状态,量表为百分制,患者评分越高则焦虑、抑郁程度越重。同时,以问卷形式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问卷为百分制,患者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越高。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中各评分指标以()表示,组间结果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经评估、比较可知,研究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表1.两组心律失常患者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对比(,分)

3.讨论

心律失常作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临床治疗同时,为改善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须同时辅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2]。而与传统护理干预相比,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3]。

优质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之一,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致力于提供患者更为全面、个性化、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期通过提升护理质量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4]。在传统护理措施基础上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通过强化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工作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并通过优化环境、调整饮食、强化生命体征检测力度等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5]。结合本文结果数据可知,研究组患者情绪状态、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负面情绪,并提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苏红梅,周云,曹静等.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9):1106-1107.

[2]李玉琼,李雪娟,邓方利等.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4-6,13.

[3]毛楠.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与住院时间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42-43.

[4]刘景,陈俊婷,周佳莉等.连续性干预护理在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6,38(5):742-745.

[5]邹梅平,刘嘉欣.系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