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40例的临床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40例的临床护理观察

梁燕红

梁燕红(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广东中山528429)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护理效果,探讨规范化综合护理在胰岛素泵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综合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综合护理是确保胰岛素泵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046-02

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1]。DCCT研究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在糖尿病治疗和并发症控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研究也同时证实,与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胰岛素泵能够更有效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快速使血糖达标,降低高血糖的毒性,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科对20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采取规范化综合护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我科2010年9月-2011年11月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规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无合并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等影响糖尿病患者治疗恢复的疾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将他们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3岁,病史6-10年。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0岁;病史5-1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其它疾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采用礼来公司优泌乐胰岛素和美敦力公司712胰岛素泵治疗。对观察组患者拟定置泵前后规范化综合健康宣教及综合护理指导,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责任护士对其进行指导。对照组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常规的护理。

1.3疗效观察

1.3.1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有:皮肤感染、输注障碍(含导管阻塞、脱离)等、异常高血糖、异常低血糖、输注局部疼痛,患者情绪焦虑抑郁等,严重者停止使用置泵治疗。

1.3.2患者治疗满意度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法对患者满意度进行反馈。问卷分2部分:①一般资料;②患者对胰岛素泵疗效和使用中的满意度测评情况,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

2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0.05

3讨论

3.1心理护理

虽然胰岛素泵为患者带来了便捷的治疗手段,但首次实施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还是心存疑虑。观察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担心使用胰岛素会出现依赖,担心软管埋在皮下的不适,担心每天24小时带泵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以及胰岛素泵发生故障会发生危险。针对以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由专科护士向患者详细介绍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介绍以前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病例效果;将用泵治疗的患者进行集中讲课、宣教,谈治疗的感受。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愉快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20例患者经过护士的耐心指导和教育,遵医行为较好,能主动配合治疗,积极进行置泵的自我管理。对照组患者行一般的宣教,没有个体化的指导2例患者出现焦虑,1例患者终止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2置泵前的护理

置泵前应取得病人同意,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知识及并发症的危害,良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强调早期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纠正患者对胰岛素认识的误区。选择短效胰岛素,将胰岛素提前2-6h从冰箱中取出置于室温下,以免胰岛素受热产生气泡影响一次排气的成功率。患者在置泵前至少24h停用各种长、中效胰岛素,改用短效胰岛素。

3.3置泵的护理

3.3.1置泵过程的护理。嘱患者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以防置管部位发生皮肤感染[3]。嘱患者取平卧或坐位,输注部位首选腹部(避开脐周5cm以内的区域),本研究40例患者均选择腹部,选择脐部两侧不妨碍活动之处为穿刺点,此处隐蔽,皮下脂肪较厚不易脱落,并且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平稳地控制血糖。输注部位可应用2%碘酒和75%乙醇常规消毒后进行穿刺,使用透明敷料外贴固定。开机并检查泵运转正常后,将泵卡在患者的皮带上或放在上衣兜内。本研究患者置泵过程均顺利进行,未发生感染。

3.3.2输注输注部位护理。严密观察输注部位有无发生红肿、压痛、瘙痒、硬结、贴膜过敏、脱出以及导管内回血等现象,如有发生,应即刻更换注射部位。每7天更换新的软管,新的穿刺部位与原部位相隔2-3cm以上。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3.3胰岛素泵的管理。患者平时可将泵戴在腰间,睡时置于枕旁。洗澡时用快速分离器浆泵脱开,但不应超过lh,洗澡后立即装上。进行特殊检查时避免浆泵暴露与X线及磁场下,必要时浆泵脱开。避免碰撞潮湿,以免胰岛素失效。胰岛素泵出现报警,及时检查,找出原因,排除故障。

3.3.4饮食及运动指导。虽然胰岛素泵治疗效果好,但仍需坚持饮食控制,护士应将监测的结果反馈给医生,以帮助医生及营养师合理为患者制订食谱;患者置泵后应适量运动,鼓励患者多下床运动,如散步、健身、打太极拳等,可在餐后1h后运动20~30min;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指导其进行床上的活动。在活动中要妥善固定好胰岛素泵及软管,避免因运动幅度过大,而软管扭曲或针头脱出等。

3.3.5胰岛素泵的观察。护士应密切观察泵运转情况和胰岛素的剩余量,交接班时仔细查看输注管路有无打折、接头处有无松脱等。告知患者泵发生故障时可自动报警,泵发出声音及时报告护士,给予准确处理,保证胰岛素的持续泵入。每次追加餐前大剂量时要待胰岛素输注完成后护士再离开,以免发生输注无效。使用中胰岛素泵时导管放置在相对恒温的环境中,以免温差过大,导致胰岛素失活[4]。当输注追加剂量胰岛素时,针头处刺痛,最可能的原因是皮下埋置的针头不够深造成,应给予重新穿刺。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20例患者由经过专门培训过的护士进行细致指导、全面的观察及护理,均能正常携泵,其间1例发生过输注障碍,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及护理效果令患者满意。对照组患者由责任护士行一般的常规护理,4例患者出现输注局部疼痛,2例患者出现皮肤感染,3例患者出现输注障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与观察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4严密监测血糖

由于夜间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分泌处于最低水平,在夜间胰岛素的需要量较黎明时减少20%-30%,且夜间胰岛素抑制肝葡萄糖输出的作用增强,易发生夜间低血糖[5]。尤其是置泵后3-7天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容易发生低血糖。置泵后3-7天每天监测血糖8次(即3餐前、3餐后2小时、晚10点及凌晨3点),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症状,护士密切观察,及时指导患者适量加餐,并让患者掌握自救方法,确保患者安全。观察组20例患者中未出现导常高血糖,经剂量调控处理后下降,无异常低血糖发生,整组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对照组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异常高血糖,2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小结

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常常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患者的血糖控制很不稳定。胰岛素泵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护理,可以保证这种新方法的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针对糖尿病和胰岛素治疗的特殊性,应对患者进行从心理,技术到家庭,社会等全方位护理,良好系统的护理能保证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用大量工作适应临床就治需求,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进行身心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和教育,可使胰岛索泵这一新的治疗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

[2]周岩,吴大方,陈域,等.144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围手术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6,14(1):29-30.

[3]毕学芳,胡江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

[4]石敬.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2002,23(3):95.

[5]杨喜平.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昏迷发病规律分析及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2010,16(1O):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