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讲座学习感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1

“教育思想大讨论”讲座学习感想

袁秋红李小力

袁秋红李小力/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讲座的学习,回顾了我系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教育思想大讨论高职院校

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大讨论”讲座,从学校到分院,从分院到系里,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参与,经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和分阶段的学习、讨论,让我们年轻教师受益匪浅,使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提升很快,而且还是在教学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讲座与教育政策学习中,我们在专家和教授们的思想理念中,深受启发、吸取前辈们的经验、在他们的指引和帮助下,我们的目标更明确,方向更清晰。同时,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在讨论与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进一步提升系里教学质量,探讨教学改革,系里办学特色电脑献力献策,推动了系里各项工作的进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目的。

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我自身也受益良多,虽然参加工作已五年多,工作方式方法和专业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经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我的视野又宽阔了许多,下面就“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中,谈谈我系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教学改革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中,目的就是要寻求一个更加适应时代、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的体系[1]。

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依然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依然很薄弱,特别是民办类高职院校,主要表现在,年轻教师比例过高,中年教师比例严重不足,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极其缺乏,由于民办高职国家投入极其有限,办学条件的改善基本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这就间接导致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工巧匠所占比例应该较多,这类教师的培养也需要很大的投入,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建设规划。我系也同样面临着师资较薄弱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虽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系离建立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停的探索。

(二)培养模式需继续探索

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探索,我系逐步形成了“1233”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233”即:确定一条专业主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模具制造工艺与CAD设计能力”为主线;“1”体现了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2”两大教学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育全局。“3”三个结合,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培育模式还存在着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何衔接,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理论教学就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可采用“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改革。

(三)教学改革需继续加强

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将教与学很好的联系起来,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因此,对于高职教师应时刻加强教学研究,探索适合高职阶层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让教学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对于学校层面,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安排年轻教师去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生产甚至定岗工作至三个月以上;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落实真正意义上“传帮带”。同时,学校应给年轻教师一个发展的平台,让教师有家的感觉,只有这样,年轻教师才会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而不是时刻想着如何跳槽。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应加强自身的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经常写教学反思,在学校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应自己主动利用假期寻找企业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技术更新飞快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上的与时俱进。另外,系里应对每位年轻教师有一个明确的培养规划,而不是让年轻教师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什么课程都上,到头来什么课程也上不好,既害了学生有害了教师。

(二)培养模式应多样化,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比如,开设本科班、技能竞赛班等,同时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实用性很强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扩大竞赛规模,增加参赛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进来,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做成真正的特色加以推广。

(三)制定和完善科研激烈制度,通过制度和政策来激发教师们的教学研究兴趣,创造条件,让学生、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当代高职学生的教与学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吕静在我院教育思想大讨论中谈我系教学改革之己见教研探索2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