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扭转并胆囊急性坏疽误诊为阑尾炎1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胆囊扭转并胆囊急性坏疽误诊为阑尾炎1例报告

朱秀臣

朱秀臣(山东省莱阳市谭格庄中心卫生院外科265214)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279-02

胆囊扭转非常少见,我院于2011年11月份收治1例,术前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证实为胆囊扭转并胆囊急性坏疽,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77岁,农民,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无诱因的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无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正常胃内容物;无寒战、高热。未行任何处理,6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收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手术史。入院查体温38℃,脉搏84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右侧腹压痛明显伴反跳痛及肌紧张,以右下腹为著,莫非氏征阳性,肝脾未扪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5次/分。血常规:WBC11.4×109/L,N86.4%,L10.9%,PLT110×109/L。腹部X线透视:无膈下游离气体。B超提示:胆囊大小形态可,壁厚,毛糙,内透声可,无结石影。入院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后禁饮食,抗炎、对症、支持处理,经保守治疗5小时,疼痛无好转。立即行术前检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探查:见阑尾单纯炎症,行阑尾切除术。见腹腔约600ml暗红色血性渗液,探查:见胆囊壁增厚,呈黑色,坏疽,未穿孔,大小7cm×5cm×4cm,张力大,胆囊无胆囊床,无胆囊系膜,胆囊管直接汇合于胆管上,胆囊动脉、静脉、淋巴管位于胆囊管浆膜下,胆囊管顺时针扭转360°,致胆囊急性缺血坏疽,诊断”胆囊扭转并坏疽”。双重结扎胆囊管,切除胆囊,吸尽腹腔血性渗液,冲洗腹腔后,逐层关腹。

术后2天,肛门排气、排便,进食。术后8天,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病理结果:胆囊出血性梗死。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无异常。

2讨论

临床报告1%~3%的人,胆囊没有胆囊系膜[1,2]。无胆囊系膜,胆囊动、静脉、淋巴管位于胆囊管浆膜下,胆囊管直接汇合于胆管上,胆囊易发生扭转致胆囊急性坏疽,临床很少见。

胆囊扭转是一罕见疾病,因发病率低,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往往导致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达82%~100%[3]。胆囊扭转是严重的外科急腹症,扭转导致胆囊管及血管不畅或者完全阻断,胆囊易发生梗死,疾病早期胆囊呈急性炎症改变,晚期常引起胆囊坏疽或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脓肿,感染中毒性休克,脏器功能障碍,或胆总管壁亦坏死,再加为老龄患者,体质差,预后常不佳。因其发病率低,无特异临床表现,故术前确诊十分困难,而早期确诊及处理对预防胆囊穿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关键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人认为,体质瘦长形、驼背、老人或女性腹壁松弛者,如有下列临床表现应考虑胆囊扭转的可能性:①急性右上腹痛伴右肩背部放射痛,一般解痉、镇痛药物不能缓解。②发热,多无寒战,白细胞增高。③恶心、呕吐频繁,呕吐物含胆汁。④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或仅有轻度黄染。⑤右上腹压痛明显,反跳痛轻。⑥开始右上腹痛,以后扩散至全腹,出现不能用胃穿孔或其它急腹症解释的腹膜炎症状。⑦有以上表现者B超检查:提示胆囊积液,呈急性炎症表现,若B超显示胆囊离开胆囊窝或肝下横切面见圆锥形回声结构,应高度怀疑胆囊扭转者[4]。⑧虽无上述特殊B超声像,但在排除胆囊颈及胆囊管内结石及其它占位性病变的情况下,行静脉胆管造影示胆囊管呈“鸟嘴”状阻断,胆囊不显影。⑨经8~12小时支持治疗,上述症状无改善者。

由于胆囊扭转后造成胆囊血运障碍,数小时即可发生胆囊坏死。因此,若高度怀疑胆囊扭转,应及时手术探查,以达到明确诊断,挽救患者生命,早期治愈的目的。早期手术治疗是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胆囊切除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法,对胆囊穿孔者,应同时行腹腔引流。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5.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17.

[3]张春霞.胆囊扭转4例报告.实用外科杂志,1984,4:244.

[4]陈伯炎,夏建芳.B超诊断急性胆囊颈部扭转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4):304.